四次迁徙都发生 在半月形地带

辽宁日报 2021年11月01日

本报记者 朱忠鹤

辽宁在地理位置上虽然处于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东北,但中国历史上的几次大迁徙都与辽宁有关。

民族考古学者宋兆麟表示,我国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的迁徙,全部发生在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上。

第一次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出现了强大政权,由中原开始向周边拓展,北方和西北诸民族受到压制,逐渐沿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向西北、西南迁徙,其中氐羌是被攻击的重要对象。辽宁地区出土了这一时期大量的青铜器。

第二次是秦汉时期。北方匈奴一度强大,与汉朝进行多次较量后失败,除有一支向漠北逃窜外,其余向西、西南转移,氐羌也不断南下,汉代的牦牛羌、白狼羌就是重要的南下支系。三国末期,北方民族又重整旗鼓,纷纷南进、西迁,出现五胡十六国,他们大部分分布在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上。这一时期,辽东建立郡县,纳入中央版图。

第三次是隋唐时期。在唐帝国的打击下,突厥西迁,吐谷浑名存实亡,氐羌继续南下,只有偏远地区出现了地方政权,如渤海、南诏、吐蕃等。与此同时,西边胡人大量东渐,不断融入中土。这一时期,辽东地区的部族政权逐渐被压缩,辽东与中原交流加强。

第四次是辽宋金元时期。在其前期,北方民族崛起,契丹、女真挺进中原,先后建立政权,党项族也在西北建立西夏。不久,蒙古族兴起,平定了其他政权,建立了元帝国。在清代,中华民族分布基本定型,所谓半月形文化诸民族生活也比较稳定,融合加剧。所不同的是,半月形文化带北方和西北交通方便,民族联系较多,其社会发展水平与汉族持平,或接近汉族。但是在半月形文化带南端,也就是云南境内,由于交通不便,民族众多,社会经济比较落后,保留了许多古老的风俗,是一座天然的民族博物馆,留存许多“社会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