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艺术浪潮 两次与红山文化有关

辽宁日报 2021年10月27日

本报记者 商 越

“史前中国经历了三次艺术浪潮,有相同的主题、相同的艺术元素,分别是压刻的白陶、描绘的彩陶、雕琢的玉器,这三次艺术浪潮的作品,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艺术介质不同。”著有《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一书的王仁湘表示,三次艺术浪潮掀起的造神运动,留下了类同的神形,按照相同的密码造势。这已经不只是艺术层面上传统的延续,更是信仰体系层面上的认同。

对三次艺术浪潮的认知伴随着考古发现逐渐深化和清晰起来,这一点在辽河流域体现最为明显。比如,作为红山文化的源头,阜新查海文化陶器上是压印“之”字纹。而到红山文化时期,出现典型的“之”字纹彩陶和以玉玦形龙为代表的玉器,三次艺术浪潮中,后两次浪潮与红山文化密切相关。

王仁湘认为,三次艺术浪潮能在中华大地南北传播,这是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大范围的文化认同。艺术浪潮的内动力是文化自身的感召力,传播只是一种文化趋同的过程。这三次艺术浪潮不仅超越了地域,也超越了时间,使得古今传统一脉相承。继彩陶之后的琢玉传播,使得玉礼器成为文化高度认同的象征,东方文明序幕由此开启。

“对于史前的信仰,艺术始终是旗帜,白陶、彩陶和玉器就具有旗帜意义。”在王仁湘看来,无论是阜新的石雕像、牛河梁的玉玦形龙,还是浙江余杭的玉琮王……那些旋纹、眼目、獠牙、神面,那些八角纹、鸟纹还有蟾蜍纹、鱼纹,都是旗帜上的LOGO。这样说来,史前人类创作的图形神面也并不神秘,它们都是先民造出的神灵,取之于天地之间,藏之于胸臆之内。

当然,艺术固然是信仰的表达形式,也不能忽略科学的支撑。陶器的烧造、彩陶色料的选择、玉石的切磋雕琢,都离不开科学思维。当艺术展开科学的翅膀,这些神像就能走得更远,打动更多人的心灵。

(本版图片由王仁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