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韩瑶、孙志远在和大家筹备开展公益活动。本报记者 孙海涛 摄
孙志远、韩瑶、孙一心一家和导盲犬“红糖水”。本报记者 孙海涛 摄
李若溪 本报记者 关艳玲
核心提示
韩瑶是一名依靠导盲犬出行的视障人士,但她凭借不懈努力,成为中国首批视障人高级速录师和速录培训师。7年前,她和同为视障人士的丈夫孙志远注册了沈阳市和平区益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带领社工和志愿者,致力于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每年服务千余名残疾人。不久前,韩瑶一家获得沈阳市“最美家庭”标兵户称号。
走进沈阳市和平区益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了一个个忙碌的场景:有专业社工为残疾人直播授课,有残障人士在这里接受康复指导,有志愿者在这里帮忙筹备活动……而作为公益团队创始人,孙志远在和团队成员一起安装书架,韩瑶在沟通协调最近的活动事宜,电话、微信不断。
别人是看手机,韩瑶是听手机,她的手指轻触手机屏幕,手机会通过发声的方式提示她操作。导盲犬“红糖水”不时地在韩瑶身上蹭来蹭去,试图获得更多的关注。
“我们最近有两场公益活动,必须把每个细节都想在前面,力求完美。”韩瑶说,这就是创业者的日常,除了视力障碍为他们带来了一些不便,他们与别人并无不同。
创办公益组织帮助残疾人
1987年出生的韩瑶先天性低视力,一级视力障碍。然而,不服输的韩瑶从未放弃学习。小时候,爷爷用毛笔写下一个个大字教韩瑶识字。再大些,韩瑶就用爸爸买来的放大镜阅读。通过努力,韩瑶从沈阳市盲校毕业并考入长春大学。
“在大学,我学的是推拿,手法很好,我觉得有了这一技傍身,我能养活自己了,同时,也想寻找另一种可能。”韩瑶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去北京,并在一个残障人公益组织工作。在这里,韩瑶成为我国首批视障人高级速录师及残障人速录培训师,并且与同事孙志远相识相爱,组建了家庭。
与韩瑶不同,孙志远是后天造成的视力障碍;而与韩瑶相同的是,他也有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
“我从小就爱各种体育运动,12岁的时候在运动中不知什么原因就出现了视网膜脱落。”孙志远告诉记者,如今,他一只眼睛看不见,另一只眼睛能有一半视力。
经过一段时间康复治疗,孙志远离开家乡天津考入长春大学,而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他选择了音乐。
“我就是想做点儿不一样的。”孙志远说,毕业后,他也到了北京的一家公益组织,成为一名视障人广播节目制作人,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之声的残疾人之友栏目播出。
2012年,孙志远和韩瑶的女儿出生。“我们无法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也不想让家里老人放弃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生活,到北京帮我们带孩子。”于是,夫妻二人选择回到沈阳,并选择了创业。
谈及创业的初衷,韩瑶说了自己的经历:小时候,自己用爸爸买来的放大镜看东西依然很吃力,但用同学的放大镜却可以看到,这说明家长并不知道如何帮助孩子选择。
“残疾孩子走出医院之后,如何更好地融入社会?有没有机构能够通过专业测评给家长一些建议?应该给予残疾孩子融入社会怎样的社会支持?我们在经历这个过程的时候,都绕了不少远。而我们创业的初衷,就是想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少走弯路。”韩瑶说。
2014年,韩瑶、孙志远在民政部门注册成立了沈阳市和平区益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益新公益”),主要工作目标是为残疾人赋能、提供社群服务,对公众进行残障意识倡导等。
每年千余人获得帮助
万事开头难。
“创业的初始资金主要来源于我做推拿、速录赚的钱。”韩瑶说,最初,他们一边努力赚钱,一边投身公益,慢慢地,团队越来越大,能够承接政府购买的服务项目,项目化运作支撑了团队的稳定发展。
如今,益新公益核心团队有8名员工,100余名社工,30多名兼职的懂残疾护理的推拿师,还有很多热心公益的志愿者。为了更好、更专业地开展工作,韩瑶考取了国家中级社工师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
对有残疾儿童的家庭进行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对后天出现残疾人士的家庭进行生活重建、开展残健融合教育、进行残疾人技能培训……近年来,团队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大,受益人数也越来越多。据统计,益新公益每年服务1000余名残疾人。
2020年,沈阳盲校与益新公益联手为全市残疾人创建了社会实践中心,占地1700平方米,为残疾人提供全方位免费的就业培训、社会融入支持,开设残障特色课程,包括心理无障碍沙盘,盲人通用文字、音频编辑制作,非遗传承手作面塑等,助力残疾人获得更好的学习和就业环境。
“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可能存在多重障碍,对于他们在学前教育上存在一些难题,普通幼儿园和教育机构不知道怎么去教这些孩子,家长费尽心力,但是效果未必如愿。所以,我们正着手开发视障儿童早期教育课程,和盲校一起合作,对存在多重障碍的孩子进行学前教育探索。”韩瑶说。
此外,沈阳市和平区残联与益新公益联手创建了和平区残障人社会实践示范基地,打造包括重度肢体残障云客服、残障人网络直播、非遗传承手作、残障人社会融入实践等特色项目,让残疾人有更多创造自己人生的机会。
有针对性的、专业的培训慢慢地改变着残疾人的生活。
网上购物、手机导航、微信聊天、出门旅游、拍照……这些看起来是人们生活中的日常,对于盲人来说,却是难以实现的梦想。经过益新公益开展的培训,很多盲人已经掌握了智能手机的操作,他们还举办带残疾人出行的活动,帮他们圆一个个梦。
摄影,是光和影的艺术。然而,一些人因视力障碍而无法感受光影世界。“用耳朵听、用手触摸、用鼻子闻、用心去感受,找到感兴趣的地方按下快门,一样可以拍照。”孙志远说,视力障碍人士一样可以用手中的相机或手机记录美景,这就是非视觉摄影。孙志远多年前就接受过非视觉摄影培训,经过实践,孙志远总结出了适合不同视力状况的本土化培训模式,这些年来,他也通过非视觉摄影培训,让越来越多的视障人士多了一个感知美好“视”界的途径。
公益路上携手同行
韩瑶2009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残疾人专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为残疾人群提供包括康复训练、就业支持、社会融入等各类服务,多年来累计服务残疾人5万余人次。孙志远研发了残障服务课程,为社会公众参与助残志愿服务提供指导,至今接受服务课程培训的人员已有2000余人。他们把服务更多残疾人士作为自己的事业和梦想,在追梦路上,与韩瑶、孙志远携手同行,不遗余力。
今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慈善法执法检查组来辽宁开展执法检查时,也来到益新公益,了解为残疾人服务情况,并对团队的工作给予肯定。
此外,让韩瑶和孙志远特别开心的是,很多在这里获得帮助的人,也通过参与活动来帮助更多的人,成为公益路上的同行者。沈阳一所高校的博士生导师左老师曾经是益新公益的培训对象。由于一次意外事故,左老师失明了。突然的黑暗让他一时不知所措,困在家中一年多,无法回归正常生活。在益新公益的帮助下,左老师很快学会了使用盲人手杖,并学习了读屏软件的操作方法,现在他又回到工作岗位,并成为益新公益的课程顾问。
不久前,益新公益做了一场针对不同残障类别的无障碍直播课堂,聘请了专业直播和电商团队的老师,针对残疾人群打造特色培训课程,进一步扩展残疾人就业和娱乐方式,帮助残疾人享受科技支持下的信息无障碍。针对中老年视力障碍群体,以及从未接触过智能手机无障碍操作的学员,左老师结合自己的学习过程,给予了有针对性的指导。
同样从受益者变为公益参与者的还有张女士。她的儿子小周患有自闭症,两年前,她带着小周来这里接受一些康复服务和指导。慢慢地,在更多的交流和认可的环境中,孩子一天天变得开朗起来,而且能够与团队一起完成一些工作。而张女士,也成了这里的志愿者。
“对我们接下来的活动,除了我刚刚做的安排,大家还有什么想法?”下班前,韩瑶把大家聚集在一起开会。话音刚落,小周举起手说,“我可以弹电子琴!”“好!”韩瑶答道。
看着小周一天天进步,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很欣慰。
补记
有爱,无碍
韩瑶和孙志远的女儿名叫一心,益新公益正是取自女儿名字的谐音。为了这个公益组织,他们付出了爱和辛勤的汗水。不久前,韩瑶一家获得沈阳市“最美家庭”标兵户称号。
“创业路上,我们也经历了每个创业者都会遇到的困难。有一次,女儿要交兴趣班的学费,我把赚的钱都用来举办公益活动了,只能把她攒的压岁钱拿出来用。”韩瑶说。
看到女儿创业之初的艰辛,韩瑶父母心疼地想劝女儿放弃,毕竟女儿有赖以生存的技能,可以不用那么累。
“用一朵花唤醒另一朵花,用一个家庭带动另一个家庭。”韩瑶和孙志远始终希望,用爱,可以让更多人生活少障碍,甚至无障碍。
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想,韩瑶没有放弃,她用实际行动帮助了很多人,给这些人犹如“黑白照片”的生活涂上了美丽色彩。
2016年,韩瑶受省图书馆邀请,一同为全省盲人创办了盲文杂志,并担任杂志编辑、汉字盲文互译及盲文校对工作,免费邮寄到全省有需要的盲人手中。
近年来,韩瑶还帮助许多残疾人在各类考试中申请无障碍考场,助力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追求。
虽然工作很忙,韩瑶也坚持自己照顾孩子,坚持夫妻俩独立带孩子出游。“我的母亲,总会在我需要的第一时间出现在我面前,但我觉得不能把我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韩瑶说,特别忙的时候,夫妻俩就把孩子接到办公室,孩子自己玩或者跟导盲犬“红糖水”一起玩,直到忙完工作,一家三口再一起回家。
在韩瑶、孙志远的熏陶下,9岁的女儿孙一心也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为盲人领路,参加创建文明城市公益活动,为贫困地区小朋友捐款等,成为小小的“公益二代”。
在孙一心看来,“我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没有什么不一样,如果非要找出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做的工作有点儿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