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思政教育与社会课堂融合起来

辽宁日报 2021年10月26日

张卓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对于高校而言,善用“大思政课”重在“融”。应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起来,将鲜活素材融入“大思政课”,推进课程定位融入大局、教学内容紧跟大势,坚守理论性、增强实践性、体现时代性,从而努力将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把握鲜活素材融入“大思政课”的重要原则。首先坚持德育原则。高校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大思政课”对鲜活素材的选取注重德育价值及功能,有助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因此,融入“大思政课”的鲜活素材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着眼于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信仰,致力于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

其次坚持科学原则。科学选取“大思政课”的鲜活案例必须权衡素材的真实性,既考虑素材内在的教育意义又遵循科学原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引领学生对复杂社会现象作出正确判断。

再次坚持适度原则。时政热点作为鲜活素材的主要来源,贵在精而不在多。特别是围绕社会热点案例的专题教学,涉及多个知识点,唯有难易结合、突出重点、科学引导,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鲜活素材融入“大思政课”教学应严格考量,实现质与量的有机结合,呈现方式与有效内容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学习和感悟并存。

把握鲜活素材融入“大思政课”的价值取向。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大思政课”要融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事例,才能具有时代意义和引领力量。抗疫精神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责任教育的生动素材,具有鲜明的育人价值,可以让青年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以及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抗疫故事的责任教育价值也体现在广大青年成为抗疫生力军展现出的民族“筋骨与脊梁”作用。把这些社会素材有意识地融入大思政课堂,让广大青年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做有用之人,引导其以特有的生机活力服务社会。

将党史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用好红色资源“活教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激发起学生学习党史的浓厚兴趣,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从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把握鲜活素材融入“大思政课”的基本理路。首先要建立健全思政课鲜活素材库。思政课教师应留意社会热点,养成自觉收集素材的意识,“首先及时地占有一手材料”,并对鲜活素材进行筛选与整理、理性判断与分析,梳理清楚其中的来龙去脉。打造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与使命感、具有相应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致力于建立和完善鲜活素材库,紧跟时代脚步,实行动态更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服务最优化。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职业能力。首先思政课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提升使命感与责任感,将教学模式从以教师为核心转化为以学生为核心,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回应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疑问与困惑;要提高理论水平,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灵活地将鲜活素材融入“大思政课”之中;提高实践能力,扬长避短,在思政教育实践中更好地展现“大思政课”的魅力。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2020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0DMZ001)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