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坤
不久前,为了解基层干部被哪些负担所牵绊,锦州市委领导利用到基层调研其他工作的机会,“顺路”到村、社区基层干部中了解形式主义问题,有效避免了本意为落实“减负”,却因专题调研给基层增负的问题。这一做法赢得了基层干部的点赞。
当前,省委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各地区各部门抓紧落实。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地区和部门梳理形式主义问题,让基层干部统计一段时间以来参加会议的频次、填表数量、留痕事项……主观上的好意带来客观上的负面效应。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中央部署明确,省委安排具体,旨在通过整治达到减负的目的。各地区各部门在落实这项工作时,一定要避免用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不能为“减负”再“增负”,陷入新的形式主义“怪圈”。
从根本上说,造成因“减负”再“增负”的原因,是上级部门为了免责,当总结汇报减负工作时,能够“有据可查”,可以“有绩可报”。减负统计表、减负总结……为基层减少了多少负担,痕迹清晰可见,看似为基层卸下“旧包袱”,实则向基层甩了“新包袱”,到头来,“包袱”仍是背在基层身上。
避免为“减负”再“增负”,要抓好源头,要改变工作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不是一项自下而上的梳理,而是自上而下的推进。形式主义问题表现在下面,而根子在上面。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对本地区基层实际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更要清楚为基层“减负”得从源头抓起、从自身抓起。要做好顶层设计,从源头上斩断形式主义问题,上面问题解决了,下面问题迎刃而解。
避免为“减负”再“增负”,各级领导干部要走下去,走进基层,走近问题,基层的负担有哪些,做到了然于胸。要真正心系基层,主动为基层想办法,比如,精文简会,做到文章“短实新”、会议“小快灵”,善用数字赋能,让基层干部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真正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文件、表格、会议等束缚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振兴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