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案”清理助力涉案民企轻装前行

——辽宁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系列报道之二
辽宁日报 2021年10月17日

本报记者 刘 乐

“我们企业拥有员工150余人,去年生产总值8000余万元,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长期被‘挂案’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经营。感谢检察机关介入,督促依法撤案,大大增强了我们的投资信心。”回忆起前不久接到撤案通知书时的场景,大连市普兰店区某民营企业负责人难掩激动之情。

2017年4月,该企业因在生产经营中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犯罪被立案审查,但由于一直无法对此案所涉及相关器械出厂时的参数进行鉴定,导致案件长期“挂”而未决。今年,大连市两级检察机关对滞留于侦查环节的涉民企“挂案”开展集中清理,经实地走访调查,依法对该案进行了撤案处理。

所谓“挂案”,是指一些案件在办理过程中,既不了结又不向前推进,出现“疑案从挂”的现象。为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省检察机关全力开展涉民营企业刑事诉讼“挂案”专项清理工作,最大限度帮助民营企业“松绑”“减负”,护航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截至9月末,梳理出的416件涉民企“挂案”已全部清理完毕。

为摸清全省涉民企“挂案”底数,省检察院与省公安厅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检察机关积极与公安机关对接,通过查系统、翻卷宗、向原办案人了解情况等方法,全面摸排掌握本地区涉民企“挂案”情况并形成台账。为确保应清尽清,省检察院还与省工商联联合开展涉民企刑事诉讼“挂案”再排查工作,再次对涉民企“挂案”查缺补漏。

在此基础上,省检察院明确要求各地对未清理的涉民企“挂案”实行专人专责、人案一体、分类处理,对每一件“挂案”精准施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并成立督导组赴各地推动指导清理工作。

为进一步延伸法律监督触角,全省检察机关建立了回访制度,通过逐案实地回访涉案企业,监督“挂案”清理落实情况,听取企业意见建议,了解“挂案”企业所受影响及影响是否消除,做好“挂案”清理后续工作,打消企业顾虑。(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