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毕业于东北鲁艺美术部的贲庆余,在他的《忆东北鲁艺》一文中曾经详细回忆了歌剧《星星之火》的创作和演出情况。
“东北鲁艺的艺术,继承了延安鲁艺的衣钵,但又有着自己的特点,是东北之风,有着东北人的粗犷、豪迈、慷慨悲歌的气概。歌剧《星星之火》就是生根于关东沃土之中的艺术,它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
“《星星之火》在哈尔滨市连演一个月,盛况不衰,其中的唱段很快流行起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一直唱到今天。‘鹅毛毛大雪,纷纷地下呀’,这是第一幕小凤子的唱段,与《白毛女》中喜儿的唱段‘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相映成趣,而东北风更为豪放泼辣。
“作为美术部学员,我们与戏剧部、音乐部同学一起观摩戏的彩排、首演和以后的公演,还一起听过歌剧主人公原型、抗联老战士李升和李敏感人的抗联事迹的报告。在自己的鲁艺剧场,我们可以反复地看,对我们来说这不是去看故事,而是一种艺术传统的教育、艺术欣赏的课程。从中可以看出艺术家是如何从民间、民间艺术中,从生活斗争中汲取营养,是如何塑造出艺术的典型形象的,是如何用现代的音乐理论、形式,整理、加工、提高民族传统音乐素材而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重要的是歌剧表现的是发生在东北人身边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这震撼、牵动着东北人的心灵,真实地也是艺术地再现了这一切,充分说明了艺术与大的时代结合所产生的巨大魅力。抗日救亡,这个主题是东北鲁艺几代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源泉,音乐领域创作了《星星之火》,美术领域有《八女投江》《兴安岭风雪》等作品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