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孔爱群 胡海林 刘 璐
开栏的话
智造,工业发展的大势所向。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向纵深发展,其中蕴藏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能。
场景,辽宁振兴的优势所在。多年积累的产业数字化应用场景资源和数字产业化数据资源,是辽宁发展的“最大本钱”“最厚财富”。
当“优势”遇上“大势”、“基础”碰到“机遇”,辽宁省委省政府立当下、谋长远,作出打造“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决策部署,一场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洪流席卷而来。
2021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即将召开,辽宁推进“两化融合”进展如何、成效怎样?本报今起推出“走进‘场景’看智造”专栏,组织记者分赴省内各地,走进厂矿车间,观实景、摸实情、看实效,反映企业耕“云”种“数”、以智赋能所带来的变化。
偌大的船体车间,机械的作业声中,一片片灰色钢板像一页页纸张,经过大型“打印机”慢慢输出。紧接着,高大的桥式起重机鸣着警报移将过来,随着电磁吊的下落、升起,印有生产信息的钢板被轻松取走,送往下一道工序。
“这就是我们自己研发的钢板全面印字系统,2017年投入使用,是国内首台套全面印字系统,可在钢板滚动状态满幅印字。”9月16日,在大连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简称大连中远海运川崎)上万平方米的船体车间里,制造本部部长助理王朋的语气中透着自豪。钢板全面印字系统利用数字技术打通了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流程,不仅节省人力,还大大提升了后道工序的效率。“过去,都是人工蹲伏在钢板上写字、做标记,费时费力不说,还有出错的隐患。有了这个印字系统,把设计图纸数字化,一次性打印出来,省去很多环节。”王朋介绍。
大连中远海运川崎成立于2007年,是中远海运集团和川崎重工投资建设的第二家现代化大型船舶企业,主要建造大型散货船、VLCC油轮等大型高性能远洋船舶,完全达产后年造船能力将达到240万载重吨。
“论造船效率,我们在全国数一数二。”提到公司在业内的地位,王朋十分自信,“之所以领先,除了硬件设施较先进外,更主要的还是对智能化的高度重视和追求。”
目前,大连中远海运川崎相继投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达到19条,包括智能立体仓库、FCB-RF自动焊接生产线、管材加工焊接机器人生产线、钢板数控切割生产线等。企业以数字化精益设计为源头,集成化信息系统为支撑,精益生产和智能化装备为手段,精益管理为保障,在确保作业安全和质量稳定的基础上,大大缩短了产品建造周期。(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