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情感、技法缺一不可

辽宁日报 2021年10月08日

凌 鹤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在国民精神塑造中起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图像中构建起来的视觉史诗,不仅生动、易读、易懂,更能让今人与后人从中汲取不断奋进的精神力量。

那么如何做好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如何将重大史实转化为美术史诗,创作出史诗级的作品?技法、情感、信仰缺一不可。作为创作主体的画家,想驾驭重大历史题材,学史、懂史只是基础,对所绘题材与内容的信仰认同度、感情共鸣度,以及表达思想感情的绘画造诣度,是重要的三环。

为什么有些历史题材主题创作让人感觉大而空?归根结底是精神的缺失。精神信仰是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重中之重。画家与绘画内容之间构建起共情、共性,才能赋予画面灵性与生命力,才能成为精神凝聚的发光体。有句话说得好,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大众,也才能美育社会。油画《红军不怕远征难》,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等作品之所以是经典,因为画家为了创作不止一次重走长征路,一路留下数百张写生、素描、速写作品。雕塑家洪涛在创作《长征向北》时历时6年打磨,数次来到长征所经地,展开心灵的时空对话,经受精神洗礼。这次建党百年美术创作工程的很多画家也是深入当年历史现场、驻扎体验生活,才使作品内在精神丰满深刻。

有了信仰,自然就会倾注情感,有些画家在创作抗联题材、三大战役题材时,经常泪流满面,夜不能寐,完全将自身与所绘对象融为一体,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震撼、激励。

技法层面有两个问题需重视。一是在传统写实主义表现上,技术的要求度是非常高的。人物造型来不得半点含糊,这半点含糊绝不仅仅是态度问题,而是技法能否承载创作。另一个问题是,现代社会处于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时代,必然带给美术创作挑战,声光电、多媒体的应用,新材料、新形态、新方法层出不穷,美术家们如果对此一无所知,甚至排斥,固守陈规,也会导致与时代脱节。

有了信仰、情感与技法锤炼,如何呈现艺术的真实,考验画家的综合素养。历史画是以图像再构历史的艺术创作,既是“科学的”历史呈现,又是“诗学的”历史叙事。艺术家通过文献取舍、人物塑造、空间结构、历史感营建等艺术手法,超越历史文本与历史事件的编年性记述,表达对历史事件的整体性审美观照及哲理阐释,使得历史画在科学实证的基础上,建构出历史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即当代对历史的认识,对思想主题的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