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字纹代表 先民的审美认同

辽宁日报 2021年10月08日

本报记者 吴 限

在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库房内,一排排清理出来的文物摆放在架子上。“你看看这件陶器,保存得非常完整,其实这种陶器是红山先民最常用的筒形罐。”工作人员指着陶器上面密布的有规律的压痕对记者说:“不要小瞧这些压痕,考古界管这叫‘之’字形纹饰,以前有同事曾模拟压印过这种纹饰,一圈一圈压印,非常不容易。‘之’字形纹饰是红山文化陶器的代表纹饰,这意味着红山先人已经开始讲究物品的造型和图案了,体现着他们对生活的美好情感。”

记者发现,在考古工作者眼中,通过陶器上的纹饰很容易就能分辨出陶器所承载的考古学文化。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郭明举例说,红山文化和赵宝沟文化陶器上的“之”字纹是刻画上去的,而兴隆洼文化晚期筒形罐上的“之”字纹都是压制上去的。从中可以看出,红山文化中“之”字纹是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郭明介绍说,“之”字纹陶器所包含的文化广泛分布于东北大地,这说明,“之”字纹是一种已经图案化了的纹饰。郭明推断,“之”字纹的原型或者是当时人群共同的信仰物、崇尚物,也有可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东西。

“在陶器表面上饰以‘之’字纹,很可能体现了人们普遍的一种宗教信仰,或时尚习俗,或审美观念,而且得到了居住在东北不同地区人群的广泛认同,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在较大区域范围内,人们审美方面的趋同性。”郭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