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大集的“时代三变”

辽宁日报 2021年10月07日

本报记者 崔振波

10月6日,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草市镇市府路一大早就熙熙攘攘,销售畜禽海鲜、蔬菜水果、服装鞋帽等各类商品的摊位沿着街路一字排开,绵延一公里,人群中不时传出高亢的叫卖声。

草市大集历史悠久,在当地已有37年的历史,辐射周边16个村屯。

“母蟹50元,公蟹35元,都是2两往上满黄满膏的大蟹,最低价了,不能再讲啦!”在河蟹摊位前,摊主黄明来对人群中讨价还价的顾客说。“老黄,你做生意太精了,我买5斤也不多便宜些!”正在买河蟹的一位顾客一边嘟囔着,一边满脸喜色地掏钱。

黄明来是大集里的“老人”, 在这做生意有20年了,卖过蔬菜、水果、豆制品。他说:“这些年,农民手里有钱了,像河蟹、海鲜这些‘高档货’越来越多,大集规模大了,商品种类也更齐全了。”

记者在草市大集看到,虽然农村大集的形式未变,一些东西却悄然有了不同。

一是赶集的城里人越来越多。割肉、称重、装袋……在集市一角,王雨生一家四口正在一张大案板前卖自家笨养的大黑猪。“咱大集的‘笨货’远近闻名,不少城里人专程驱车赶到集市,就是为了买笨猪、笨鸡。”王雨生笑呵呵地对记者说。说起大集的变化,王雨生很是感慨:“以前交通、购物都不方便,农民买东西全指着大集。现在村里的超市里啥都有,年轻人网购更不用赶集,赶集的农民少了,可城里人却多了起来。”

二是赶集的交通运输工具在不断“换代升级”。王雨生上货使用的车辆,由最开始的手推车、三轮车到现在的皮卡车,越来越方便。来赶集的农民和市民也“鸟枪换炮”,集市外的空地上,整齐地停放着一排小轿车和微型面包车。

三是移动支付成为普遍使用的支付方式。记者看到,大集上几乎每个摊位前都摆一个二维码,扫码支付越来越普及。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赶大集在农民生活中已经不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但不变的是它留在大家心中那份浓浓的乡情。

记者了解到,国庆大集人员密集,为了保障群众安全,草市镇专门安排十余名工作人员在大集进出口处测温,在集市内部巡逻,督促群众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同时,限制营业时间,要求各摊位在下午2时前结束摆摊,并安排专业保洁员和秩序维护小队,让集市经营更加规范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