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人才评价体系指挥棒

辽宁日报 2021年09月30日

沈小平

人才评价体系对于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这是着眼解决人才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作出的部署要求,对于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推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对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来说,创新能力是核心要素,缺乏创新能力的人才难堪创新驱动发展的大任。因此,对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的评价,首先要看其有没有把自己的专业、本职做好,尤其是创新的质量和水平,要通过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引导人才必须在专业上有自己的发展目标、行业的发展目标,潜心研究,创新贡献。一些行业、领域在人才评价中的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备受诟病,原因就是这种评价标准误导了人才的精力投放。真正评价一个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应该看其实实在在的贡献,考察其解决了多少实际问题,解决的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和意义,而不应该仅看其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因子、得奖的数量和级别、专利的数量等。

人才都具有共同的特质,但人才分布在各个领域和岗位,类型多、差别大,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才评价标准不应“一刀切”。现行的某些人才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分类,不同程度存在对不同类型人才“一把尺子量到底”,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重论文轻贡献、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对一线创新创业人才正向激励作用不足。为此,要针对不同领域的岗位要求、不同类别的人才成长规律,实行分类评价,体现行业特点、层次和类型的不同要求,建立科学合理、各有侧重的人才评价标准,解决以往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手段趋同等现象。只有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切实防止“大水漫灌”“一刀切”,根据各行业、各领域特点,具体化、精准化、差异化,建立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具实效的人才评价体系,才能为人才脱颖而出释放出制度机制最大的牵引性动能。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科技成果评价与人才识别是一项很复杂且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投入时间与精力。评成果、评立项、评进展、评职称、评各种“杰出”人物等各种各样的奖励批量化,“掀锅盖”太勤,不利于人才专心创新、长期积累,甚至诱发急功近利和浮躁倾向。因此,既要改变“帽子(头衔)满天飞”的浮躁氛围,推进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又要遵循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科学设置评价考核周期,探索实施聘期评价制度,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评价考核周期,还要打破户籍、地域、所有制、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简化评审环节,改进评审方式。这样,才能让人才从名目繁多的评奖项目中解脱出来,有专心创新的成就感而无分心忙碌的疲惫感。

茂材需沃土,良禽择良木。下更实功夫为人才成长培土,花更多投入为人才发展铺路,以更科学的评价体系衡量人才价值,就一定能让各类人才绽放光彩,让各路人才大展其长,激活人才创新活力,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