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高林台汉代城址出土完整陶罐——

鲜卑人在辽宁生活有了最早实物例证

辽宁日报 2021年09月29日

本报记者 朱忠鹤

位于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高林台屯、已经持续8年的高林台汉代城址考古发掘工作目前进入文物整理最后阶段。9月28日,该考古发掘的负责人褚金刚告诉记者,虽然这处城址考古发掘面积不大,但对我省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它既是我省第一处考古发掘的汉长城沿线障城城址,又是第一个集合了四个历史时期的城址,还是出土了目前所见鲜卑族进入辽宁最早实物例证的城址。

记者在考古工作站的展架上看到,一个黑陶材质的完整陶罐陈列在上面。虽年代久远,但经过修复后的陶罐仍能看出其造型别致、花纹简洁。除了这个陶罐外,在已经出土的几件陶罐碎片上,记者还看到刻有粗线条的马匹简图造型。“经过我们综合判断和分析,这些都是鲜卑族使用过的生活器具。”褚金刚说,这批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鲜卑族源于东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北方游牧民族。鲜卑族的一支慕容鲜卑在辽宁境内生活时间较长,曾在我省朝阳市先后建立前燕、后燕这两个少数民族地方割据政权,其后的北燕也是由鲜卑化的汉人建立的,因此,朝阳被称为“三燕古都”。

实际上,在鲜卑族及鲜卑化的汉人建立“三燕”政权前,鲜卑族已经逐步跨入辽宁境内,阜新高林台城址出土的这些早期鲜卑文物,就是做出这一判断的最佳实证。目前,暂时无法判断这群鲜卑族人在高林台城址生活了多久。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阜新高林台汉代城址另一个独特之处是,四个历史时期的古人均在这同一个城址上生活过,褚金刚表示,这在辽宁地区的汉代城址中也是较为少见的。

根据前期现场发掘,高林台城址最早为战国时期燕国人在此筑城守卫,出土的瓦当等建筑构件已经对此予以了证明。之后的汉代继续在此城址建城防守,随着政权衰落,障城成为废墟。再后来,鲜卑人在此生活,并留下生活痕迹。到了唐代,已经变成废墟的高林台城址依然是中原王朝在辽西北的重要护卫场所之一。

“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不同时期的建筑构件,以及铁质兵器,但较少出土生活器具,这些都说明,高林台城址及其废弃的城址是一个连续不断的、重要的军事障城。”褚金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