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坤
“我们市自上而下出台方案、绘制路线图。”“您的陈述仍局限在工作策划层面,怎么体现制度创新?”
“我们在执行好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创新完善综合服务体系,让政府从经济活动的主角转为公共服务的配角。”“这项创新成果的预期价值是什么?”
……
9月23日、24日,我省制度性创新成果评价奖励工作决赛现场呈现出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氛围。台上,选手激情陈述,台下,专家严苛点评。答辩环节气氛紧张、严谨高效。一问一答,看似交锋,却是切磋启发、学习交流的过程。
我省首次在全省范围开展制度性创新成果评价奖励工作,聚焦补齐“四个短板” 、扎实做好“六项重点工作”,激发改革创新活力,打造创新生态。经过前一阶段的部门初审、专家网络初评、社会满意度评价和专家网络复评,从全省321项申报成果中层层筛选、优中选优,最终确定入围成果现场答辩。
“辽宁开展制度性创新成果评价奖励工作本身就是一次创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答辩评审组组长周志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何体现创新?要横向比,有标杆意识,放眼全国体现“新”;要纵向看,切合实际,解决辽宁发展问题且具有推广价值。周志忍说,通过参与答辩评审,他切身感受到辽宁积极创新的浓厚氛围。
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7位评审专家将辽宁的制度性创新成果与发达地区制度性创新成果作对比,就完善成果效能提出指导性建议。
9月25日,决赛进入评审环节。著名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通过视频主持召开了评审委员会会议。在评审现场,21位省内外专家综合前期评审成绩,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审慎提出制度性创新成果获奖建议名单。
“坚持地位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评。”常修泽说。
比赛虽然结束,但碰撞并没有停止。专家座谈会上,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沈体雁建议,将一线创新、基层创新同辽宁顶层设计有机结合,进一步探索具有东北特色、辽宁特点的经济发展制度,推动东北振兴实现新突破。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革建议,辽宁要通过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评价奖励不是终点。我省要以评价奖励工作为契机,激发更多地区、更多部门、更多人才投入创新,在全省树立以高水平制度创新成果论业绩的鲜明导向。”省人大代表张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