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一站式服务中心。杨茗惠 摄
东软博川校区。王柏惟 摄
大连高新区远景。王 华 摄
齐丛军 姚婉琳 本报记者 杨丽娟
核心提示
9月15日,大连东软教育健康科技实训基地项目(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博川校区)正式迎来首批学子。从2020年7月动工,到如今5000余名新生正式入驻,博川校区的建设仅用时14个月。曾被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现实!
“高新速度”令人惊叹,折射出的是大连高新区聚焦科技创新主责主业,紧抓营商环境建设所释放出的巨大驱动力。项目建设由始至终,高新区管委会主要领导挂帅,多次现场办公,各部门通力合作,创新举措为企业提升办事便利度,主动靠前为企业营造健康法治氛围,精准投入为企业降低发展成本,充分利用自然禀赋为企业打造生态宜居宜业环境。东软集团董事长、东软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认为:东软博川校区建设创造了一个全国罕有的奇迹,这是大连高新区打造东北一流营商环境的最佳案例。
破纪录
践承诺变不可能为现实
沿大连旅顺南路向西,青山如黛,河水潺潺,至黄泥川老座山,眼前一亮,15座银灰色建筑气势恢宏、素朴大方、时尚现代且充满科技感。建筑群依山势蜿蜒布置,与山水相映生辉,如同镶嵌在旅顺南路科技带上的一块璀璨宝石。
让人难以置信,一年前这里仍一片荒芜。
12.5亿元投资、2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栋建筑,以及水电气、道路等投资上亿元的配套工程。校区背山面水,工程环境复杂,开工后,先后遭遇持续雨雪天气和疫情的考验,原定1年多的工期一缩再缩。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一点儿纰漏,就可能导致无法如期竣工。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东软集团信心十足,这份信心来自大连高新区。
东软教育科技集团总裁、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温涛记得,博川校区开工当天,大连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曾波在施工现场郑重承诺:高新区全力以赴支持博川校区建设。
“高新区一诺千金、使命必达。”温涛说,曾波多次现场办公,管委会三位分管领导坐镇现场解决实际问题,高新区各部门协同作战,政府服务环环紧扣、无缝对接,争分夺秒帮助企业解决困难……从土地审批到工程验收,各环节都凝结了高新区主要领导和各级干部的心血。
在博川校区不远处,大连高新区曾创下“高新速度”一项纪录:21个月建成建筑总面积14.2万平方米、总投资16亿元的中科院能源学院。时隔不到一年,这一纪录再次被刷新。东软控股总裁助理段欣刚告诉记者,博川校区建设速度超过当年在成都建设同类别、同规模东软分校的速度,在全国也属罕见。
超常规
勇创新提升办事便利度
打造东北一流营商环境,不是一句口号,面对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大连高新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既发现问题,更解决问题,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全力打造“办事方便”营商环境。
“提前介入”“贴身把关”“分段验收”“并联审批”,是大连高新区独创的重点大项目审批经验。
从立项开始,高新区各相关部门就全面介入。成立项目专班,一路贴身服务,逐项逐环把关,分类分段验收。从以往的并联审批、整体验收,创新升级为一边施工一边验收,只要其中一个环节达到标准,立即组织验收,仅在这一项上,项目工期就缩短了1个月。
创新,是高新区成功实现建设目标的秘诀。近年来,高新区以“创新驱动、科技赋能”为主题,持续强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不断推出创新举措,优化惠企便民服务。今年,高新区接连推出“高新核、智慧芯”公共服务中心改建工程、“民呼我应”群众诉求联应联办机制、“五个一、双主动”政策兑现优化服务机制、优化商事登记环境33条实招、“项目管家”线上平台不见面精准服务……制度创新已经成为高新区营商环境建设的主旋律,“办事方便”日渐成为高新区便企利民的生动实践和真实写照。
勇担当
不畏难依法依规攻坚克难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
回溯东软博川校区建设历程,温涛坦言,要解决的不仅是施工问题,还有全方位、各角度、多层面的纷杂难题,确实是个攻坚克难的过程,充分体现出高新区领导干部的斗争精神和执政能力。
“博川校区建设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遇到的难题之多,超乎想象。”东软控股总裁助理兼行政总监孙强说。
每个难题都是一次挑战,能不能赢得这些挑战,不仅是对施工单位的考验,更是对高新区党员干部的考验。孙强对施工前的一次违建问题处理印象极深:“对方提出许多无理要求,想尽办法阻碍施工。面对难题,高新区党员干部没有回避,更没有退缩。管委会分管领导多次深入现场进行协调,最终化解难题,确保施工顺利推进。再比如,项目规划之初,针对原来有少数住户自家院内果木林补偿要价过高的问题,龙王塘街道班子成员采取分户包干一对一上门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厌其烦地讲清动迁补偿有关政策,直至得到对方理解和支持。”
发扬斗争精神,优化法治环境,在高新区党员干部心里不仅形成共识,而且转化为坚定的工作目标。
高新区坚信,法治环境是更高层次、更有竞争力、更可持续发展的营商环境。用法治手段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全力支持依法依规企业,重拳打击违法失信行为,“赞成什么大张旗鼓、反对什么旗帜鲜明”,为高新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近年来,高新区坚定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开展“法治良好”营商环境提升工程,一方面实施涉企遗留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对清理出来的遗留问题建立台账、逐项限期整改,有效树立诚信政府形象;另一方面强化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出台《政策违规失信企业专项治理办法》等制度规章,全力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暖服务
善作为升级企业竞争力
“通过这次项目建设,我对高新区党员干部奉行的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段欣刚说。高新区党员干部身体力行,主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暖心服务。
去年底,受疫情影响,大连市内建筑工地施工暂停。而博川校区教学楼必须赶在春节前封顶,否则无法如期开学。当段欣刚把这一难题向高新区管委会反映时,管委会领导连夜组织专业队伍,不到两天时间便完成了700多人施工队伍的核酸检测,帮助企业顺利恢复施工。
今年6月,大连突降暴雨,高新区应急管理局和城建事务服务中心的几名干部顶着大雨来到工地,组织施工人员修建泄洪通道;当施工通道因种种原因被封闭后,区里连夜组织施工队,在旅顺南路开辟专门道口,只用了3天就修建了一条百余米长的施工新通道。
类似案例,举不胜举。博川校区施工红线内有一小块村民的樱桃园,对施工造成严重影响。一边是再有两三个月就能收果,一边是工期紧张十万火急,如何选择?“这是高新区重大科技项目,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咱街道工作不能拖后腿!”龙王塘街道办事处得知消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勘察、评估、制定方案等工作齐头并进,街道办事处领导找到樱桃园主反复谈心,终于做通了园主的工作,从现场勘察、确定动迁协议、报送财政局审批备案,到迁移樱桃树等所有流程不到两周时间全部完成。
“为保证博川校区建设,高新区很多同志和我们一起在工地摸爬滚打,从未听到他们有任何怨言。他们总是说,有困难随时给他们打电话,他们就是专门为此项目服务的。他们这种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周到服务的精神,让人敬佩。”段欣刚告诉记者。“工程一共14个月、60周,我们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工地上,家里的大事小情根本顾不上。有时爱人和孩子埋怨,我也只能赔个笑脸。”博川校区配套工程主要负责人王隆田说。
“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把方便留给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高新区将这些誓言融入全区工作肌理中。段欣刚告诉记者,他手机里储存了高新区各部门联系人的电话和微信,上到管委会领导,下至村党支部书记,“有啥事,不用见面,打电话就能随时沟通,效率非常高。”
今年,高新区全新升级“项目管家”服务,建立了“1名项目管家+1名企业(项目)联系人+N个行政职能部门联系人”的“1+1+N”模式,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改变以往单一上门服务模式,利用大数据系统在网上搭建“项目管家企业服务平台”,提供“不找人、不见面”“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的新型服务。为了提升企业的成本竞争力,让企业感到在高新区办事高效、便捷、经济、痛快,高新区真的下真功、出实招、成效十分明显,受到辖区企业普遍好评。
优环境
依山造势 打造独特项目风格
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是每个人向往的理想之地,是一个区域招商引资和产业经济发展重要的软环境,更是一个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大连市的先导区和科技创新功能区,大连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高新区要创新引领城市发展,打造东北亚重要的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核心区和“生态宜居、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园区”,在全市“两先区”建设中当好排头兵,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高新区加大开放创新力度,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优化创新生态,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吸引培育一流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型企业队伍,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努力成为人才高地、创新高地、资本高地和产业高地。
以有利于保护资源、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为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上充分考虑到区域生态绿色发展,在把原有的自然禀赋保护好的基础上,发掘能够真正带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质项目进行合作。与东软集团的携手合作,恰恰是基于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双赢选择。黄泥川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不少企业青睐的落脚地,而博川校区项目的落地,同样寄托了高新区对东软集团能够“一张白纸绘就最美蓝图”的厚望。无论是合作协议签订初期,还是在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建设阶段,高新区时时跟进、积极参与、随时调度、严格把控,努力做到项目设计的生态优先,做到人文景观与自然资源有机融合,努力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高质量项目,最终形成了依山造势、傍水生辉的独特项目风格。
高质量
科创为先 构建创新生态体系
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如果说营商环境是“高新速度”的推进器,那么更深层次的动力来自于大连高新区对“又高又新”精神内涵的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
大连市委主要领导提出,高新区要加快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培育创新文化,创新配置方式,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引育管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积极推进东软博川校区建设,是高新区构建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布局。近年来,高新区聚焦科技创新主责主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北方科技创新策源中心。他们制定了“1+6”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其中“6”就包括数字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
东软博川校区是高新区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延伸。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瞄准区域发展方向,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人才支撑。21年来,学校已培养毕业生5万余名,3年来,近7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大连工作,其中大部分在高新区就业。
在高新区“重整行装再出发”之际,东软更是主动融入大连市、高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近两年来,在医学信息工程、机器人、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五大领域新增设5个全新本科专业,这些新增专业与高新区未来发展高度契合。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主阵地,近年来,高新区紧紧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在产业转型升级、营商环境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下力气、想办法、出实招、求实效,努力当好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