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作家群”一直是 文学史研究的热点

辽宁日报 2021年09月16日

对东北流亡作家这—群体的研究工作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已出现,当时一些著名的作家、学者,如鲁迅、茅盾、周扬、胡乔木、冯雪峰、周立波、胡风等都有专门评论东北作家群的文章。

1946年,蓝海(田仲济)的《中国抗战文艺史》中第一次提出“东北流亡作家”的概念。

1951年,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第二编第八章中专有一节,题目就是《东北作家群》,较细致地分析和介绍了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以及端木蕻良、舒群、罗烽、白朗的创作。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关于东北抗战作家的研究及东北作家群的称呼,写入了多部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其中包括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弢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李辉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

进入20世纪80年代,对东北作家群及其作品的研究再度兴起。由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辑了东北现代文学研究的刊物,1989年,他们合作出版了第一部《东北现代文学史》。1986年,王建中、白长青、董兴泉合作主编了《东北现代文学研究论文集》,对东北作家群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

1982年,白长青的论文《论东北流亡作家群的创作特色》,第一次提出了东北作家群具有“抗日的流亡文学”特征。彭定安、王建中、董兴泉、徐塞、逄増玉等一批学者,都在从事东北作家群的整体性研究。1996年,张毓茂主编的《东北现代文学史论》,延续了这一研究势头。2020年,白长青出版新作《东北流亡文学总论》,成为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