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水安全,如何一“管”到底?

辽宁日报 2021年09月15日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盘锦大洼区农民家里都用上了非接触式预付费IC卡水表。

阜新县泡子镇中心水厂。

阜新县泡子村居民刘汉朝家用上了清洁自来水。

东港市北井子镇水站工作人员在记录水厂出水参数。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重大的民生。

本报记者 胡海林 文并摄

提要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

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保障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事关民生福祉。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用水安全、便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供水也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日前,水利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农村供水现代化。

解决好农村供水问题,关键在于做好源头水和末端水的水质安全保障,一“管”到底,严格守护从源头到“龙头”,扎实推进安全饮水覆盖到户到人。

多年来,我省持续开展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并不断巩固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

可即便认识到位,行动有力,但在实际运行中,我省部分农村供水仍然存在诸如建设标准低、水源不稳定、地表污染突出、超期服役工程占比大、维修管护难等现实问题,需要集智聚力加以破解。

请看本报调查——

污染隐忧尚存 呼唤科学化保护制度

8月27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泡子镇泡子村6组的刘汉朝拧开水龙头,清凉的自来水“倾泻”而下。他说,“搁在两年前,这水管流出的是黄汤水,我们一般都要沉淀一晚上,再用纱布过滤四五遍才能拿来烧水做饭。”

泡子镇,因地势低,汇水形成的水泡子多而得名,从上游汇流而来的不仅有雨水,还有各种地表污染物和杂质,导致泡子镇虽水源丰富但却喝不上干净的水。

“水源不好,管道老化,老百姓砸过我们水站的门锁和玻璃,吃水矛盾太久了。20多年积累的问题,通过这次从几公里外引水而彻底解决了,大家这回都高兴了。”泡子镇水站维修工石显峰感慨道。

这是我省农村供水改善的缩影。得益于持续推进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农村供水安全巩固提升,以及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我省农村供水条件大为改善。

在盘锦大洼区新开镇西五村,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民房掩映在翠绿之中,柏油路铺到每家每户门口,文化广场上是休闲娱乐的村民,四处洋溢着安逸祥和的生活气息。

“我打小喝的就是自来水,无论天旱不旱,家里就从未因为喝水发过愁。这几年政府鼓励厕所革命,我家又修建了入室水厕,生活上越来越方便了。”说起用水的事儿,80后杨婉婉如是说。

事实上,境内拥有21条自然河流的盘锦市很难称得上是水资源富足的地方,其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260立方米,远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那西五村又是如何实现“用水自由”的呢?答案就在1000多米深的地下。

新开镇规范化水厂工作人员介绍,水厂水源来自于地下水,服务面覆盖包括西五村在内的9个自然村、2.1万人以及3个小区、1个工业区、2个商业区,全部实行24小时供水,并按智能水表计量水费。水厂还设有独立的化验检疫室,定时定期对源头水和末端水进行检测,以确保农村居民饮水绝对安全。

“过去我们这里也曾实行过定时供水,虽然老百姓能喝上放心水,但的确不够方便,高峰时期末端就有居民抢不上水。”在新开镇规范化水厂工作32年的王站英说。

在我省一些农村,地下水铁、氟、盐超标的现象并不鲜见,不仅给农村居民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而且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开原市庆云堡镇西老边村,由于水质铁锰超标70多倍,过去村民想要喝上一口水,不得不在几个缸里轮番沉淀两三天。困扰当地村民几代人的饮水问题,终于在脱贫攻坚中得到了解决,当地汇聚多方力量建起了安全供水工程,把安全可靠的饮水输送到全村334户村民家。

在我省,农村供水工程的水源大多来自于地下水,由于分布不均,找到合适的地下水源对于缺水地区并不容易。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地下水资源量115.21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少7.6%,在沈阳辽中区南部,凌海市北部和北镇市南部,辽阳市区东南部、辽阳县南部以及鞍山市西北部,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0.86米。

事实上,由于农村畜牧散养养殖,以及农业生产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污染严重也成为农村供水工程水源安全保障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阜新县务欢池镇河南营子村村民告诉记者,当时在选水源建井时,多处选址都出现硝酸盐超标而被迫放弃,最后在山坡上的一片玉米地里才找到相对好一点的水源地,打了一口90多米的深井,“后来,靠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制的一体化地下水硝酸盐处理设备,才将水处理达到可饮用标准”。

“硝酸盐污染,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农业化肥的过量使用,尤其是氮肥的过量使用和动物排泄物的处置不当。但养牛养羊是阜新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这个矛盾一时还难以调和。”当地水利部门的专业人士介绍说。

农村供水工程水源地规范化管理,仅局限于取水地一小块面积,显然不能系统性化解地表污染所带来的问题。区别于城市供水的集中化和严格的水源地保护制度,分散的农村供水工程,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水源地保护制度,成为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课题。

管护压力渐大 急需补齐规模化建设短板

农村供水工程,为农村居民饮水提供安全保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良性运行,离不开管护资金的持续投入。这时,水费收缴就显得至关重要。

2016年以前,东港市十字街镇所辖农村采取供水点集中供水,虽然让老百姓喝上了放心水,但水费收缴始终是个难题。“以前按人头收,比如张三家在册四人,但人家就说只有两人在家,弄得我们也没办法。”镇中心水厂负责人韩学辉说。

后来,该镇中心水厂与各村供水管线并网,通过改造采用了一户一表计量收取水费的办法,每立方米3.5元。水费收缴难的问题是化解了,但新的问题又开始显现:人力成本大幅攀升。由于供水工程覆盖区域大,每个行政村需设一名管理员,负责水费收缴和日常简单维护,人均年支出万元左右。

在盘锦市大洼区的农村,由于全面采用了和城市一样的非接触式预付费IC卡水表,水费的收缴不再是乡镇自来水厂闹心的问题。目前,大洼区16个乡镇的17家农村自来水厂,向农村居民供水执行的水价为每立方米2.8元至3.2元,略低于城市居民水价标准。

“水价过低并不完全是件好事。比如我们在暑期开展用水巡查中,不时会发现村民用自来水浇自家菜园,让人非常心痛。如何采用更合理的价格杠杆来抑制农村自来水浪费行为,仍然是今后需要研究的问题。”盘锦市水利局农水科科长殷爽说。

为防止地下水超采,保护生态环境,盘锦正在陆续推进农村供水水源替代工程,开展大伙房输水工程替代地下水水源工程建设。但当地也有人对农村供水价格可能大幅攀升表达了担忧,“过去地下取水成本低,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送到盘锦的水源成本即可达到3.6元每立方米左右,再加上水处理、二次加压、管网输送等成本,若无补贴,农村水价必然需要大幅上调才能保障自来水厂的正常运转。”

既要保持农村供水工程的民生属性,又要防止水价过低导致水资源浪费,某种程度上说关系着农村供水的“可持续”。

去年11月,阜新县大固本镇太河申村许跃成苦恼已久的喝水问题,因村里的供水工程竣工得到圆满解决。他说:“我们这里年年旱,自己又打不起深水井,担水要走三里多地。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水用,而且水质还有保证,心情好多了。”

目前,太河申村的供水工程仍处于试运行阶段,执行水价为每立方米7元。这样的水价设计,在外人看来维持水站的正常运转问题不大,但大固本镇水利站站长袁洪波表示并不乐观。他说:“村里老年人多,除了自己做饭和喝水用自来水,其他类似洗澡、洗衣服、喂牲口都用自打浅水井的苦咸水,1户人家交50元水费几乎都能用半年,这点儿费用都不足以支撑我们水站设备的电费。”

太河申村的用水情况并非孤例。一些基层水站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少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当初按在册人口设计和建设的供水工程,因留村人口减少和消费习惯使然,饮用水供应能力大于需求的现象正在凸显。

“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比如青壮年外出务工,甚至冬天村里不少老人也随子女进城过冬。我们将全县自来水表运转2019年数据和2014年数据比对,测算出城乡饮水人口减少量在10万人左右。”辽西一县水利局负责人说。

一边是农村人口的持续减少,一边是维护成本的不断增加,这对农村供水工程的良性运转极为不利。但站在全省的角度来看,我省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在规模化供水建设上仍存在短板和欠账,尤其是大多现存农村供水工程虽然可满足居民生活用水,但并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农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用水,需要进一步提质升级。

超期工程近半 亟待长效机制解难题

农村供水工程的提质升级,在省内不少地方已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需要。

盘锦市大洼区新兴镇自来水厂始建于1983年,供水覆盖9个行政村和4个居民小区。由于服役时间过长,输水管线、净水设备等老化问题越来越突出。去年起,新兴镇政府陆续投资200余万元,对管网进行了改造,并更新了除治地下水铁超标的设备。

农村供水是民生工程,但并不是所有的基层政府都有新兴镇这样的财力来保证投入,支撑农村供水工程的提质升级,尤其是涉及供水管网大规模更新改造这样的工程。

1984年建成的东港北井子镇徐坨水厂,至今为两个村服务近40年。“主管线还是老式的铸铁管,只能靠修修补补维持。过去全镇水厂靠水费还能正常维持运转,但随着维修问题的增多,现在只能吃老本往里搭。”北井子镇自来水管理站站长鞠庆春说。

该镇另一水厂新海村改水工程建于1986年,当时是使用世界银行贷款18万元得以建成的,供水管线达4.8万米。如今,这个水厂同样面临着设备老化、管网破损的问题,依赖当地水厂的自我积累完成升级改造几无可能。该水厂管理员于显春告诉记者,他的月工资只有500元,他只好在水站附近租了个大棚,靠种植草莓增加收入。

据介绍,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所限,以及早年农村供水总投资偏少,本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建设的农村供水工程,现在普遍存在建设标准偏低的问题。此外,工程超期服役、带病运行、工程效益衰减等情况也较为严重。以服役超期为例,全省运行15年以上的农村供水工程占比约为45%。

投入不足,是掣肘辽宁农村供水工程加速提质升级的短板之一。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省农村供水中央投资为4.2亿元,仅占中央总投资的1.5%,省以上补助资金为14.19亿元,仅占全国各省总和的0.67%。即使在东北三省中,我省的投入比吉林省同期少53.58亿元,比黑龙江省也少了38.79亿元。

此外,我省农村供水管理水平和先进省市相比也有差距。专家建议,在明晰工程产权、落实工程管护主体的基础上,重点要制度化解决工程运行经费来源的问题。只有通过完善水价机制和强化水费收缴,辅以必要的财政补助,全面推进建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才能不断提升全省农村供水保障和服务水平。

未来怎么办?

我省明确继续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城乡供水一体化”。在水源稳定的前提下,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方式,优化农村供水工程布局,根据“建大、并中、减小”的工程建设原则,规划 “三个一批”工程,即有条件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规模化工程(万人工程和城乡一体化工程),实现城乡供水统筹;基础薄弱的地区,建设改造一批小型规范化供水工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其他地区,更新改造一批老旧供水工程和管网,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到2025年,我省预计要建立起完善的“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水质达标率和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届时实现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8%,水质达标率明显提升,进一步提高规模化工程服务人口比例,万人工程水源保护区全面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