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爽
今天是教师节。祝所有老师节日快乐!
每到这一天,总想做点有仪式感的事。于是,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关于教师的影视剧”,没想到,以教师为主角的优秀影视作品,近年来真是少啊。
搜索结果是这样的:电视剧有《十六岁的花季》《十七岁不哭》《十八岁的天空》《校园先锋》《命运的承诺》等不到十部, 电影有《花季雨季》《美丽的大脚》《一个都不能少》《凤凰琴》等,不过五六部。不仅数量少,而且年代“久远”,《美丽的大脚》拍摄于2003年,《一个都不能少》《校园先锋》《凤凰琴》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作品,《十六岁的花季》则是1989年的作品。
何以如此?
是缺少关注度吗?一点都不。全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在这些年里始终居高不下,教育题材的影视剧并不少,也都很有影响力。即以电视剧“小系列”为例,《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把小升初、中考、高考拍了个遍,每一部都很火。可在这些剧里,教师大多是作为背景人物出现的,面目模糊,少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是缺少素材吗?一点都不。这些年来,让我们感动的教师形象实在是太多了。“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40余年,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她的故事不值得拍摄成一部震撼大片吗?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复旦大学教授钟扬,不应该成为感人的艺术形象吗?
联想到近年的一部电影。2019年教师节前后,曾经上映过一部以教师为主角的电影《老师·好》,故事讲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一个偏远山城的老师和学生们的故事,由相声演员于谦主演,还有众多知名演员客串,网上公布的票房超过了3亿元,但豆瓣评分却并不高,出现了票房与评分两极分化的尴尬局面。
这部影片我看了,而且还看了两遍,说实话,我被深深感动了,一个是被影片中的人物感动,一个是从影片中老师身上看到了我很多老师的影子,脑子里一下子涌出很多当年与老师们相处的画面。
细看那些给出低评分的评论,比较普遍的是说“故事不真实,没有代入感”。这句话让我突然有些明白了:我之所以被感动,是因为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历史背景我很熟悉,虽然剧情上有瑕疵,但创作者,包括主演于谦,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对当时的生活很熟悉,所以演得让我相信。而今天的年轻观众,对此是无感的。
在我读中小学的那个年代,师生关系非常密切,老师对学生品德的养成和人格塑造的影响是最大的,甚至超过了父母,所以,在关于青春和成长的故事里,老师是特别重要的角色。而今天,当人们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的同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似乎没有那么大了。这一点,属于教育领域的专业话题,说得不一定准确。但可以肯定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更具有戏剧性,也是创作者更为熟悉也更容易驾驭的。于是,老师与学生这条主线在文艺叙事里变成了副线。
如此说来,创作不出优秀的校园题材作品,还是与文艺工作者比较浮躁的心态有关。没有对当下校园生活的熟悉,没有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深刻情感,没有对当下教育现状和未来的深度思考,很难做到。
但无论如何,今天的时代,我们仍然需要在银幕和屏幕上再次看到老师的形象,那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不光传授书本知识,而且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