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起“打捞”城市记忆

辽宁日报 2021年09月07日

本报记者 王卢莎

“讲老安东故事,绘新丹东画卷。挖掘历史,记住乡愁。”这就是丹东的一群地方史专家和爱好者的朴实想法,他们组成的团队“铁笔山房”,行走在乡野旧巷,挖掘光阴深处的安东往事,留住城市记忆。

丹东有一群热爱家乡历史、各有专长的人。有人痴迷安东旧事数十年,笔耕不辍;有人走遍丹东地区探访老建筑,留下影像;还有人自费收集各种安东文献和物品、器具……于是大家商量,是不是可以走到一起,组织起来为城市增添一抹值得留恋的色彩?

在取名时,团队成员迟立安想起了昔日翻阅安东工商登记册时,一个名叫“铁笔山房”的印书局让他记忆深刻。经查询,这家印书局竟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了邓铁梅的印钞局,印制的东北民众自卫军钞票史称“老邓票”,已被列为革命文物。所谓“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用“铁笔山房”命名团队再恰当不过了。

“时代在发展,历史也应融入网络文化。”“铁笔山房”团队建立了“安东历史影像志”公众号。翻阅其中文章,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一张张老照片,一页页残卷故纸,都散发着岁月的幽香,尘封的丹东历史记忆在“铁笔山房”的笔下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安东,是因水而生的城市。闯关东的先民很大一部分由海上来,经鸭绿江逆流而上,在安东会聚……”他们的叙述,仿佛开启了一条时空隧道,与老安东相遇。

明长城研究者郭一夫,十几年行走在凤城山野,探寻老城遗址;大孤山历史研究者王维刚,钻研地域文化,解读残碑断碣很有方法;来自东港的于辉,自费收集安东老物件,收藏品涵盖丹东各历史时期;尹璐收集旧报纸、杂志、书刊中关于安东的资料;擅长计算机操作的张强,利用休息时间提供技术支持……

“铁笔山房”的文章、图片、文献素材大部分是通过图书馆、档案馆或私人收藏获取,少部分从网络收集、整理而来,宗旨是多陈述少评论,尽量把历史的本来样貌呈现给读者。他们的初衷是资料留存和历史普及。

“我们希望更多人加入进来一起‘打捞’城市记忆,形成一种新的历史传播方式。”在“铁笔山房”看来,讲述过往也是寻根,留住文化记忆,城市会更有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