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辽宁日报 2021年09月07日

王 珩 李 丹

当前,课程思政已在高校有序推广实践。在具体推进过程中,要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和具体内容,精准择取和配置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提升至最佳程度,以追求效果的最大化或最优化。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课际之间的统筹设计和安排,发挥教学团队集体的作用,确保不同教学团队之间保持协调一致。

协同分工。在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时,首先应考虑专业分布情况,根据专业分布统一调配资源,分工协作。面对同一思政课主题,各专业或课程各有所长,需要扬长避短。就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关系来说,必须找到各门课程的不同优势并充分发挥之。当前,课程思政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互联网迅猛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它使得人们获取资讯的渠道不再单一,也导致各种资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联系互联网信息,做到清腐去淤、净化思想空间,是课程思政不可推卸的责任。表面看来,网络似乎归属新闻传播领域,与其他专业无关,其实不然,因为网络资讯涵盖文史哲经诸多领域。因此,课程思政的协同分工就显得十分重要。对于历史方面的资讯,历史专业教师更有发言权,其课程思政任务是通过历史学方法的传习,订正史实,帮助学生辨别真伪。对于网络文学,文学专业教师更有资格评判,其课程思政任务是通过文学常识的传习,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趣味……当然,这样做不等于将思政任务划分成条块,让教师只管好自己的那份责任田,而是强调术业有专攻。严格地讲,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每名教师都应该是多面手,既有专精功夫,又有协同功夫。专精对应的是分工,协同对应的是合作。

讲透道理。在课程思政上,我们一定要提高认识,避免走入形形色色的误区。必须清楚,课程思政不能停留于简单引导,而要讲透道理,铸造人心。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在一些重要思政主题上深入下去,讲清其背后的逻辑、道理。事实上,有些看来是专业的东西,其实也是思政的重要课题,挖掘思政元素不能一味眼睛向外,而要特别重视课业内部资源。对于内部资源,专业课教师毫无疑问最有能力开掘,也最能将其变成思政主题加以圆满完成。而要圆满完成,必须积累丰厚的学养,以一桶水之储存,给学生一碗水,如此才能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比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就绝非三言两句能说清道明的,它需要多人多角度合力作业,从事实、理想和逻辑多层面切入,有步骤有章法渐次有序推进,才能将其深刻内涵讲明白、说透彻。为此,文史哲经包括新闻传播各专业施教者,可以分别从国运兴衰、文章济世、思想变迁、改革开放、国势崛起等诸多方面,参与这一宏大叙事。有分工,才能保证专深切入;有协同,才能反复印证,说理透彻,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在课程思政这一系统工程上,既要鼓励单兵作战,又要围绕大目标进行集体攻坚。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课程思政真正奏效。

组织起来。这里所说的组织起来,是业务上的组织起来。只有组织起来,才能避免低水平重复,浪费人力物力,效果不佳。也只有组织起来,才能发挥各自优势,强强联合,事半功倍,取得更大收效。为此,必须建立健全统一协调机制,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真正的组织起来,不仅仅包括管理上的方方面面,诸如评价标准的建立和实行等,更主要的是课程思政内容上的分工协调。分工,不等于各守一摊,而是有所侧重;协调,也不是简单的联络,而是协同攻坚。比如,新闻类课程有其思政上的优势与特点,其意识形态属性、法律法规解读、舆情引导、党性原则等内容,都可以大做文章,完全有必要将人员组织起来,对之进行分解细化,合力攻关,将问题讲深讲透。同时,要注重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既鼓励个人探索创新,也提倡集体立项,在某一课程或某一专业乃至若干专业范围内,进行主题性专项研讨。课程思政不都是课内之事,也包括课后的辅导答疑,以及课下的专题讲座。为了增强效果,可以加强文史哲经各专业联合,多个学科教师联袂合作,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全方位深入分析。要打破条条框框,改变条块分割的格局,创新课程思政的平台和路径,使大家劲往一处使,步调一致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