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旦状元”李静文的京剧之家

辽宁日报 2021年09月01日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李静文在北市场静文戏苑内指导学员排练。

李静文在辅导京剧小学员。

李静文和丈夫王瑛璞。

本报记者 商 越 文并摄

核心提示

从艺近50年,她摘得全国“武旦状元”、中国戏剧梅花奖桂冠,曾经历三次手臂骨折、两次跟腱断裂的伤痛,无论高峰还是低谷,都有一片绿叶默默呵护着红花——台上他是围着她打转的配角,台下他当起厨师、管家和导演。退休后,夫妻俩携手成立了静文戏苑,免费培训业余京剧爱好者80多人,还组织大家公益演出,弘扬国粹文化。

在沈阳北市场静文戏苑,记者见到了正与学员们紧张排练《铁弓缘》的国家一级京剧演员李静文。传统剧目《铁弓缘》是一出情节曲折、文武并重的喜剧,曾由李静文的老师、著名表演艺术家关肃霜主演拍成京剧电影。面对许多零基础的戏苑学员,李静文和丈夫王瑛璞耐心地给大家讲解示范“手眼身法步” ,一招一式仔细打磨,准备在9月底带领学员进行公益演出,给市民们再次奉献一场文化盛宴。

李静文今年62岁,虽然衣着简朴,不施粉黛,但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练功,难掩她那股子英姿飒爽的精气神,排练场上一段驾轻就熟的舞大刀表演虎虎生风,引来阵阵喝彩,确实是“宝刀不老”。回顾自己从艺近50年,也是与丈夫相识近50年来的京剧艺术奋斗之路,李静文打开了话匣子。

踢花枪脚背磨出一层老茧

李静文的父亲喜欢唱样板戏,受父亲的熏陶,1972年,不满13岁的李静文考入沈阳京剧院少艺班,开始学习京剧。王瑛璞与她同年进入少艺班学习,两人堪称青梅竹马。在那里,他们唱、念、做、打,苦练5年京剧基本功,当时的同学有著名京剧演员于魁智、朱强等人。为了让自己每天早起练功,住在2楼宿舍的李静文,每晚睡觉前,都要在胳膊上绑一根绳子顺到窗外,早上4点多钟打更大爷起床后,就会拽着这根“打铃绳”唤醒李静文。5年练功学艺期间,李静文曾三次将手臂摔骨折,但她手臂打着石膏,仍然坚持练腿功和唱功。

从少艺班毕业后,李静文被分配到沈阳京剧院。同青衣、花旦等单凭唱功的角色不同,武旦演员不仅要有过硬的唱功,而且要有不凡的身手。李静文记得,在启蒙老师段荣久的无私传授和严格要求下,她和王瑛璞一起练花枪,刚开始踢花枪没有准头,李静文常常被枪打得鼻青脸肿,一颗下牙还被花枪打掉,鲜血直流;腿上也常常青一块、紫一块的,夏天连裙子都不敢穿,生怕被人误会是挨打了。刚开始练踢花枪,李静文脚上包着一层垫布,练成以后上台演出就要摘下来,而为了在演出时能忍住脚疼,后来再练时她也不包脚了,就是这样常年踢了肿,肿了踢,现在李静文的脚背,都比别人高一块,磨出了一层老茧。

李静文学习并主演的第一出传统武戏是《盗仙草》,因为过硬的翻扑技巧和武旦基本功,该剧获得1978年沈阳市文化局首次举办的市直属剧院团青年演员技术表演赛优秀表演奖,此后她又学演了《八仙过海》《火焰山》《扈家庄》等经典剧目。

正当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李静文遭遇了那次痛彻心扉的摔伤——1985年6月,她到北京主演神话故事剧《虹桥赠珠》,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还专程去看她的演出。因为此前排练过度劳累,首场演出翻筋斗时,李静文将左脚跟腱摔断。当时在舞台上,王瑛璞跟李静文正演对打戏,发现她受伤不能挪动,急忙示意拉上大幕。

接下来,王瑛璞陪李静文在北京、天津治病养伤,经过半年的治疗和锻炼,李静文才逐渐康复。病中王瑛璞的悉心照料,让两人的感情逐渐加深,1986年,两人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3米高台后空翻摘“状元”桂冠

脚伤刚刚痊愈,李静文又投入到新戏《两狼关》的排练中。剧中饰演梁红玉的李静文有众多高难打戏,如磕枪、踢枪、挑枪、靠旗挑枪等,最后李静文还要从3米的高台上翻筋斗“折腰”下高。1987年,中央电视台举办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选赛,李静文携新戏《两狼关》,经层层选拔进入决赛。起初我省有15人参选,决赛时只剩李静文一人,最终,她从3米高台后空翻轻盈而下,完美呈现一系列高难动作,以9.99分的成绩夺得“武旦组”最佳表演奖第一名,由此被人们冠以“武旦状元”的称号。

“当时一直为她捏把汗。”至今王瑛璞对那场大赛记忆犹新。表演圆满结束后,夫妻俩百感交集,抱头痛哭,抑制不住苦尽甘来的激动心情。1989年,李静文再赴北京,专场演出《青石山》《花木兰》,成功摘得第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桂冠,这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领域的最高奖。此后,李静文和王瑛璞开始边排练边频频在国内外演出,两人形影不离,一起奔忙在京剧艺术的道路上。

王瑛璞家姐弟6人,只有他一个男孩,父母时常念叨想早日抱上孙子,可为了不辜负观众的期待和剧院的信任,李静文36岁那年才有了可爱的女儿。生完孩子,李静文很快又投入排练演出之中,女儿只好托付给爷爷奶奶、姑姑们照看。在国外演出,一走就是一两个月,李静文想孩子常常想得暗自流泪。

1999年夏天,李静文在沈阳京剧院创排的大型神话京剧《美狐》中担任主演,饰演融花旦、武旦于一身的狐仙五妹,并首创“三级跳”式“打出手”——即从3米跳台上踢枪翻到2米跳台,然后再从2米跳台上翻“虎跳”并在空中飞踢两杆枪。凭借《美狐》一气呵成的精彩表现,40岁的李静文荣获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个人优秀表演奖。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几十年的京剧艺术生涯中,李静文先后从师于关肃霜、刘秀荣等著名表演艺术家,她基本功扎实,扮相俊美,文武兼备,但少有人知道,在“武旦状元”“武旦皇后”的光环背后,是无数汗水的艰辛磨砺。2003年排演大戏《白蛇传》,已经担任沈阳京剧院副院长的李静文饰演青蛇,排练时再次不幸将右脚跟腱拉断。如今,在李静文的双脚脚后跟上面,各有一道十多厘米长的伤疤,那是两次跟腱断裂手术留下的。

免费培训戏迷惠民演出60多场

李静文退休那年,女儿正读高二。为了弥补多年来对女儿的亏欠,她全力以赴照顾女儿,陪伴女儿迎接高考。受父母影响,女儿很有艺术天赋,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唱歌。但因为学戏太苦了,夫妻俩思来想去,还是决定让女儿自由发展,如今女儿已经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退休了,李静文和丈夫原本打算像很多人一样游山玩水,享享清福,毕竟辛苦了大半辈子,可是几个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的京剧学苗打乱了他们的计划。在责任与使命的驱动下,李静文从前辈手中接过了京剧艺术薪火相传的接力棒。

“京剧艺术已经流淌在我的血液中,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舍不下了。”李静文动情地告诉记者。为了将自己一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李静文口传心授,一丝不苟。

2018年,李静文和王瑛璞在沈阳北市场成立了静文戏苑京剧培训基地,免费培训业余京剧爱好者80多人,每天组织指导大家唱、念、做、打进行排练,还自费为大家提供道具、服装、化妆,逢年过节,要组织学员们到省内各地进行公益演出。静文戏苑成立以来,他们送戏曲进校园、农村、厂矿和敬老院等,已经开展惠民演出60多场,既传播了京剧文化,又让这支戏迷队伍得到了锻炼。

回顾从艺近50年的点点滴滴,李静文感慨,她的成功离不开从小教她学艺的黄云鹏、秦友梅、耿雨春、汤小梅、李俊玉、王玉珍、李季明等老师,更离不开丈夫王瑛璞的鼎力支持,“我在台上演出,幕后一切事都是他安排,就连演出中间下场时,想喝口水,都是他递给我。”

“武旦主演,体力上消耗很大,能这么多年一直坚持下来的也不多。”王瑛璞告诉记者,为了让妻子能有饱满的精力、每次演出都能完美呈现京剧艺术,他特别重视妻子的饮食起居,保证她吃好、睡好。在家里,他包揽了采买做饭“大权”,多年来煎炒烹炸练就一手好厨艺,就是到外地演出,他也要到处给妻子买当地美食,改善生活。

台上王瑛璞是围着李静文打转的配角,台下他是李静文事业和生活上的坚强后盾。这对恩爱的京剧夫妻,可谓妇唱夫随,初心不改,夫妻俩一起弘扬国粹艺术,为观众送去欢声笑语,令人羡慕。

补记

让年轻人爱上京剧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剧被列为四大国粹之一。和其他艺术门类不同,京剧是结合声乐、舞蹈、表演、武术、杂技等的综合性艺术,要求“手眼身法步”的高度统一,因此学习京剧难度是比较大的,用“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形容京剧演员练功很贴切。记者在静文戏苑采访时,看到十几名青少年正在压腿、下腰、翻筋斗、舞长枪、吊嗓子,个个汗流浃背。

虽然要付出很多艰辛和汗水,但是学习京剧国粹,人们也会从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比如从京剧《赵氏孤儿》《将相和》《空城计》中,我们能看到精彩的历史故事;从《美猴王》《白蛇传》《八仙过海》中,我们能听到动人的神话传说;能从中学到忠诚正直、爱国奉献、仁爱友善等优良品德。同时,京剧高雅的唱词、优美的唱腔、动人的音乐、华丽的舞姿,最能培养一个人的艺术素养。

当前,文化市场日新月异,新的艺术门类百花齐放,观众的审美选择更加多样,昔日京剧“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京剧艺术如何保护发展、振兴繁荣已经成为新的课题。

振兴京剧,出路在哪里?李静文认为,京剧艺术的传承创新、京剧文化的传播弘扬、京剧市场的拓宽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振兴京剧的重要手段。她表示,要让更多人接触京剧,认识京剧,了解京剧,爱上京剧。为此,李静文深入省内多所高校开展戏曲讲座,深入浅出地为大学生介绍戏曲的历史,讲解戏曲欣赏要素,并现场示范京剧独特的表现方式,让很多高校学生对戏曲产生了兴趣,为戏曲表演培养观众。

李静文说,成立静文戏苑并不是要为个人谋求展示的舞台,而是要为辽沈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京剧名家和广大京剧爱好者,搭建一个交流、展示和惠民演出的公共平台,同时配合国有院团,多角度地承担起传播、传承民族文化和戏曲艺术的重任。

王瑛璞坦言,人才是京剧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的生命载体,京剧艺术的希望也在青少年一代的身上,“老一辈艺术家当年对我们口传心授、无微不至,无论业务技能、道德素质都非常高尚,我们也要无愧于前辈们的教导,倾情尽力,认真培养新一代京剧人才,把自己身上的技艺传授下去,继续为热爱一生的京剧艺术,献上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