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洪阁(左)讲述纪念证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赵乃林 文并摄
核心提示
8月31日晚,由省委宣传部、省精神文明办、省教育厅、团省委、辽宁广播电视台联合组织,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的“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辽宁省开学第一课暨百名好少年讲百年党史故事‘云’直播”上线,40余家新媒体同步直播。记者采访了几位参加节目录制的红色故事讲述人。
“六个地”讲述辽宁党史故事
这是一堂特殊的思政课,也是一次赓续红色血脉的溯源之旅。节目中,展播了全省各地有代表性的15个青少年讲党史故事的优秀视频,此间讲述人相继登场。党史专家许晓敏以“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六大板块讲述辽宁党史故事。
许晓敏通过中共满洲省委发表的《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辽沈战役、《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辽宁创造的诸多中国历史上的“第一”、145篇公开发表的《雷锋日记》中121篇是在辽宁所写等“六个地”背后的英雄故事,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红色的种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她告诉孩子们,这是对党领导辽宁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历史的高度概括,也是辽宁红色标识。
收藏家詹洪阁展示了毛泽东签发的烈士证等珍贵文物。詹洪阁介绍,毛泽东于1955年签发了给革命牺牲军人郝秀清家属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经查证,郝秀清是辽宁绥中人,是一名医护人员,在参加塔山阻击战时牺牲。他又展示了一本《东北画报》,指着上面登载的《沈阳战役缴获统计》报道和《担架队捉俘虏》的连环画为孩子们讲解,他感慨:“解放战争是人民的战争,得民心者得天下。”
雷锋,永恒的精神坐标
直播中,第27任雷锋班班长牟振华讲述了雷锋亲笔书写的日记和入党申请书。演员吴军讲述了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中与雷锋的“亲密接触”。
在吴军看来,雷锋22岁就牺牲了,几十年过去,社会发生了巨变,但雷锋是永恒的精神坐标。今天再度为孩子们讲述雷锋故事,就是要在新时代搭建一个学雷锋的新平台。他告诉记者,在新中国银幕上,雷锋的事迹多次被拍成电影,八一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电影《雷锋》是最早的一部,而他有幸于1996年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中扮演雷锋。“虽然这段戏很短,影片开始不到5分钟雷锋就牺牲了,但这段戏份却是我一生中很重要、很光荣的一段,因为我演的是雷锋。”吴军说。
吴军说,雷锋甘愿做革命事业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用最平凡的小事,铸就永恒的生命,这就是新中国培养的普通一兵留给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这里讲述电影中与雷锋的“亲密接触”,就是希望更多的孩子们像他那样成长,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吴军说:“我相信,今天的孩子们依然会亲切地称他雷锋叔叔,依然会向雷锋叔叔学习,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在人们的记忆中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