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钻研 “土专家”玩转了“洋设备”

辽宁日报 2021年08月31日

本报记者 王卢莎

8月24日,记者走进位于丹东市的辽宁天泽产业集团纺织有限公司织造车间,机器轰鸣声不绝于耳。装卸、转运、清扫……54岁的车间主任吕成革在自动化纺织机器间来往检修机器,手上全是油泥。

近些年,国内外纺织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天泽集团拥有多台从国外引进的织机,全新的高性能设备,给修理工的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吕成革主动承担起设备维修保养的重任,近30年,他凭着顽强的钻研精神,掌握了设备维修保养技能,驾驭了这些“洋设备”。“我必须先掌握新设备新技术,才能教会操作工人使用。”他的想法很朴实,就是要让更多的中国工人掌握先进的国际技术,努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

2006年,公司从德国进口一台织机,机器完全由电子控制,德方派人来安装。吕成革当时是维修班班长,车间过去的织造设备都是机械的,像这样的电子设备他还是第一次看见。吕成革看不懂产品说明书,也听不懂德国专家说什么。在德国专家安装调试设备时,他认真看、认真记,不放过每一个细节,看不明白的地方就问翻译。安装调试只有4天,那几天,他每天都围着德国专家转。专家走后,吕成革抓紧时间将专家安装时的一个个要点与设备对比,对操作时需要的数据进行运算,认真分析研究设备每一个部位的性能。

2013年,公司又从德国购买两台同类设备。这次,吕成革不仅自己组织安装,还对设备进行了改造。这两台设备“卷曲”操作烦琐,工人不好掌握。吕成革将“卷曲”加工程序进行了改造、简化,工人操作更容易了,质量也满足了要求。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吕成革不仅娴熟掌握织机、捻机、整经机维护以及疑难排除技术,还钻研了织造工艺技术,参与过两项国家标准和一项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

说起吕成革,工友刘立中既感激又佩服,“我刚进厂时18岁,什么都不懂,现在已经能独当一面了,技术都是吕师傅教出来的。”刘立中说,每次维修完设备,尤其是维修完进口设备,吕成革要和他们一起总结分析设备出现问题的原因,排除故障的要点,“和吕师傅每完成一次设备维修,都感觉技术又进步了一点,扎实了一些。”“我们不仅要学会、用好国际先进技术,还要扬长避短,快速改造提升我国的纺织织造技术。”吕成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