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炮兵部队英勇作战。
人物简介 李 波 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中共中央东北局历史、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理论与实践。
李 波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在辽宁地区拉开了序幕。经过3年鏖战,1948年11月2日沈阳和营口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辽宁由此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转折地,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辽宁是东北解放战争的起点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地区一度成为“政治真空地带”,争夺东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首要战略目标。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安排,冀东军区十六军分区于1945年9月5日进入沈阳,并将东北情况向党中央作了详细汇报,为党中央决策东北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从抗战胜利后变化了的形势出发,同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局(全称为“中国共产党东北中央局”),作为党中央的派出机关全权领导东北地区的革命斗争。9月19日,彭真主持的东北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在沈阳举行,东北解放战争的大幕正式拉开。
为了争夺东北,国共两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在辽宁地区展开激战。抗战胜利后,从1945年10月至1946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先后集中了7个军30余万主力部队投入东北战场。为了阻止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我军主力部队主要分散在以沈阳、丹东、锦州为中心的辽宁地区。1945年11月起,我军坚决阻止敌人侵犯,进行了保卫锦州地区的作战。同年12月28日,根据变化了的东北形势,中共中央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根据新的战略方针,我军改变战略部署,开始由辽宁向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分兵,准备建立根据地的工作。
从辽宁地区开始的东北解放战争,内容丰富。我军在进入东北之初,立即根据中共中央与东北局发展扩大部队的方针,大力开展这项工作。在短时期内,部队得到迅速扩充。从1945年8月中旬到10月中旬,我军进入辽阳、鞍山、本溪、抚顺的曾克林部,即由2500人扩大到6万余人。在东北根据地创建之初,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在辽宁地区发动了多个重要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1946年2月13日在法库县发动的秀水河子战役,是东北战场我军实施的第一场歼灭战,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同年11月2日在安东(今丹东)地区发动的新开岭战役,开创了东北战场我军一次作战歼敌一个师的先例。
辽宁是全国解放战争的转折地
东北解放战争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有关革命和反革命大决战的全局问题,对于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东北革命根据地的胜利建成,使我们获得了一个改变中国革命根据地长期被敌人包围局面的战略支撑点。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时,在东北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已占压倒性优势。在全国五大战场上,东北是解放军数量超过敌军数量的唯一战场。同时,从战略上考虑,“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因此,中央军委决定把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放在东北战场。
锦州是东北敌军通向关内的咽喉,是北宁线上的战略要点,攻打锦州,就能牵动敌人,形成“关门打狗”之势。辽沈战役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即是攻克锦州和解放长春。10月15日,我军攻克锦州,全歼守敌9万人,使得国民党军东北、华北两个战略集团的陆上联系被全部切断。锦州的解放,又对长春战势影响甚大,加之政治争取、军事压力等多重因素,长春于10月19日遂告解放。第二个阶段是辽西围歼战,消灭廖耀湘兵团。此战全歼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廖耀湘和军长李涛、向凤武、郑庭笈均被俘。第三个阶段是解放沈阳和营口。这是东北解放战争期间,沈阳实现的第二次解放,营口实现的第四次解放。辽沈战役历时52天,取得辉煌的胜利,歼敌正规军4个兵团、11个军、33个整编师,连同其他部队共计47.2万余人,东北全境获得解放。
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大大地增强了革命的力量,削弱了反革命的力量。加上其他战场我军所取得的一连串的胜利,使全国军事形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一是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国民党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我军则上升到310万人,人民解放军在质量和数量上均已占据显著优势。由此,中国人民革命的军事形势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二是辽宁全境解放后,党在辽宁地区,特别是成功接管东北最大工业城市沈阳,为全国新解放城市的接管与改造,积累了有益经验。三是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投入关内战场战斗,对其后的胜利产生决定性影响。辽宁全境解放激发出强大的生产力,产生的人力物力财力军火等,极大地支援了全国解放,加速了蒋家王朝的灭亡。
辽宁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使命担当
解放战争中,辽宁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直接参与对敌军事斗争,而且为前线作战提供了最坚实的后勤保障。一是群众踊跃参军参战。我军获得了较为充足和稳定的兵源,队伍从小到大,从单一兵种发展到多兵种,建成了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二是群众热烈参加战勤,支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1948年辽宁参战民工160万人,担架1.3万余副,运送到前线军粮7000万斤,充分地保证了部队作战的需要。辽沈战役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和配合。三是群众积极生产,纳税献物,支援解放战争。工人“用实际行动支援前线”,加班加点生产各种军需用品。农民精耕细作,积极主动地选择上等粮食缴纳公粮。辽宁各地组织了诸多前方慰问团,送去慰问信、慰问品等,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指战员奋勇杀敌的士气。四是妥善安置荣誉军人和复员军人,广泛开展拥军优属运动。军地医护人员,忘我地抢救治疗伤病员,细心护理,使得很多伤病员迅速恢复健康。为了解决前方指战员的后顾之忧,在辽宁的城市和农村都广泛开展了拥军优属运动。
辽宁人民同东北人民一道全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争取全国革命的彻底胜利,并将建设新辽宁与争取全国胜利的任务联系起来。为了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东北解放区派遣主力部队约80万人,战马10万匹,分由辽沈、辽东、辽西等地区出发,辽宁地区的民工随军入关作战,辽宁的军事和军需工业主要承担了全国解放战争兵站基地任务。同时,辽宁还对关内新区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支援,并培养派遣大批干部入关开辟新解放区。经过不懈努力,到1952年底,以辽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基本完成经济恢复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