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省图书馆将这些论文整理出版。
本报记者 杨 竞
馆藏珍贵古籍文献赏析是省图书馆正在官方微信平台推出的系列线上活动之一。该活动以视频讲解的形式为读者赏析馆藏70年前东北大学毕业论文。据了解,省图书馆在整理历史文献过程中,发现了512篇东北大学毕业论文,论文写作时间为1930年至1946年,这些论文具有史料价值,是研究当时教育的第一手资料。 2015年,省图书馆已将这些论文整理出版。
论文选题范围广泛
这批毕业论文,距今已有70余年历史。东北大学于1923年创建于沈阳,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流亡关内,几度播迁。其间,东大学子一方面致力于学术研究,一方面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战乱中迁徙流转的经历,使得有些论文具有地方色彩,与东北、西北、西南地区相关者有数十篇,对于地方历史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2015年,省图书馆整理出版《辽宁省图书馆藏民国时期东北大学毕业论文全集》。本书收录的512篇毕业论文涵盖了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法商学院及其下属的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地理学系、史地学系、政治学系、法律学系、经济学系、工商管理学系等院系论文。这批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广泛,从中可以看出东北大学学生开阔的学术视野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这批论文多有金毓黻、周传儒、姜亮夫、高亨等学术大家的评语。许多论文作者日后成为有一定名气的学者,如张亮采、李符桐等。
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主任刘冰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几度迁校,但东北情结一直萦绕于东大学子心中。从东北大学这批毕业论文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如政治系邓长恒的论文《“九一八”事件之研究》,教授赵明高的评语是“叙述‘九一八’事变之远因及经过颇详尽,推论日本侵占东北实自促日本帝国主义者之早日灭亡亦颇有见地”。又如政治系姜作栋所作《“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四省行政机构之演变》一文,考论当时政治、经济方面的有60余种,反映了东大学子强烈的爱国情怀,论述较为理性。该论文被评价为“段落分明,词锋甚利,最后勉国人卧薪尝胆,以还我河山,语重心长”。毕业论文中也有大量对抗战大后方地理地形、气候、交通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暂居地经济开发作出翔实的基础工作。
“九一八”事变前,东大教授多为海内名宿,“九一八”事变后,金毓黻、周传儒、姜亮夫、蓝文徵等执掌教鞭,因此,论文质量上总体上乘,与众多知名教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有的教授所作评语,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学术文章。
论文学术水平高
这批毕业论文的学术水平非常之高,如政治系1937年毕业生海恒珍的论文《日本战时经济计划与资源政策之检讨》分析中日关系时说:“殊不知我国今日,举国一致,上下同心,咸以日本为大敌,努力建设。如将来战争一起,相持不下,日本资源供给一窘,加我之以逸待劳,日本亦未必操必胜之券也。”又如文学院中国文学系王永丰所撰的《毛诗礼征》分为4册,多达400余页,几位评审教授一致给予满分。
刘冰说,这批论文中有东北大学在四川三台8年间对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形、气候、交通等方面的研究。如《成都平原自然与文化景观》《四川蔗糖业之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西南各种交通线路之地理学的研究》《四川地形与水陆交通》《西康宁属经济地理》《四川盆地农业地理之研究》《四川经济地理之研究》等数种。如吴颉颖《四川地形与水陆交通》一文,丁锡祉教授的评语是“对四川交通与地形之关系分类叙述,条理清晰,堪称佳作,惟材料之取舍,似欠一定之标准”。这批论文中也有对外文著作的翻译,东大学子希望通过翻译欧美等国的学术著作,对当时的社会有所启发。
刘冰说,当时,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如王永丰曾在《东北大学周刊》发表《称谓篇》《读史通》等,佟崧荫发表《庸言》,那铭书发表《六书释例》,杨锡福发表《东北交通建设研究》,其他如诗词等见于报刊的更多。张亮采、李符桐、隋觉、单演义、金铄、满颖之等先后为东大研究生并多从事学术研究工作。也因此,使得这批东北大学毕业论文具有更为珍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