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档案馆为2054名最美逆行者建档制册

写史立传珍藏战疫历史

辽宁日报 2021年08月24日

辽宁援鄂医护人员制作画框为雷神山打开一扇窗。

本报记者 赵乃林 文并摄

抗击疫情,我省援鄂医护人员感动了无数辽沈人。如何永久珍藏这份感动?在省卫健委的支持下,省档案馆为他们逐一建档并制成名册,永久保存。现在,《最美逆行者——辽宁援鄂医疗队名册》已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在省档案馆,随着抗击疫情专题档案全宗建成,接收和征集到各门类、各载体抗疫资料及实物在此“安家”,以客观真实为核心的资料特别是实物成为抗疫前线最美逆行者最直观的写照。

档案全宗讲最美逆行者故事

有一件实物是一幅镶嵌画框的武汉东湖风景照,讲述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护士长张迎春和队员们为雷神山医院打开一扇窗的暖心事儿。雷神山医院整齐划一的板房、一条几乎望不到头的走廊,分辨不出哪里是门哪里是窗。全封闭式的负压病房让隔离在此的患者不免会有对疾病的恐惧感和心理上的孤独感。张迎春与队员们商议后,决定为雷神山开一扇希望之窗。她们经多方联系选购到多张武汉的风景照,为这些风景照镶上画框,并逐一配上饱含关爱之情的诗歌,挂在白墙上。“雷神山,我要为你开一扇窗,让久违的蓝天白云还有温暖的阳光,映入你的眼帘……”看到风景,读着诗句,患者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力量。

还有一件实物是一个绿色的“爱心挎包”,展现了医护人员心灵手巧的另一面。由于医护人员进入病区需要穿上防护服,防护服上没有口袋,打开防护服取用物品又增加感染风险,于是她们就自己动手,废物利用,用破损的防护服缝制了“爱心挎包”,上面还贴着“红医战士”的贴纸,将平时常用的笔、棉签、胶布等小物品统统放进去,背在身上,随时取用。

档案全宗2.3万余件文书、音像档案资料及192件实物,诠释了援鄂医护人员的爱心、勇敢与智慧。

11批援鄂医疗队全员入名册

如果说当初在抗疫前线,要知道每一个忙碌的身影是谁,只能靠防护服上所写的名字,那么现在打开省档案局、省档案馆编辑的《最美逆行者——辽宁援鄂医疗队名册》,他们的面孔都一一清晰地展现在上面。

翻开厚达293页的名册,尽管每个人的照片只是一张2寸的标准照,没有激动人心的画面,但我们知道他们负重前行的抗疫经历,我们可以通过小小的照片,听到他们急促而坚定的脚步声,能看到他们在抗击疫情瞬间的细节,能触摸到他们最真实有力的灵魂。

数字记载,2020年1月26日起,我省连续组派11批援鄂医疗队,共计2054名医护人员。在日夜奋战在疫情救治和防控一线的67天里,他们累计救治新冠肺炎患者3070例,治愈出院2323例;累计完成流行病学调查522例,核酸检测21240份。至当年4月1日,他们以“操作无事故、自身零感染”的最佳状态,圆满完成支援任务凯旋。

为历史存档,为个体留名。名册收录了援鄂医疗队的全部成员,在每个人的照片旁标注上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务、支援时间、支援单位等内容。见微知著,通过这些最基本的资料信息,可以了解每一个人的基本情况,进而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个奋勇当先、无所畏惧的英雄团队。

留住辽宁战疫历史印记

精美的名册、翔实的档案全宗为援鄂医护人员写史立传,记录好、留存好他们在抗疫前线逆行的全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这些资料和实物保管好、利用好,并传播出去。以档案为依据,通过真实的细节呈现,留住辽宁抗击疫情的历史记忆。

现在,省档案馆档案接收征集部正在录制名册上部分人员口述档案,并制成系列微视频在公众号上发布,结合精准的资料用影像的形式将档案从库房推向大众。同时,省档案馆还在依托收集上来的档案资料、实物,筹划举办抗击疫情专题展览,让名册上的最美逆行者与其背后的故事激励更多的人。

在省档案馆副馆长欧平看来,为援鄂医护人员建档案、出名册极为必要。首先,援鄂医疗队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如果不及时征集其工作过程中形成的资料及实物,这些无名英雄的感人事迹也将随着时间流逝而被遗忘,因此必须及时进行有规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收集整理,保存好疫情防控英雄的真实抗疫工作记录。其次,为援鄂医护人员逐一建档制名册是对疫情防控社会记忆的有效补充,留住辽宁战疫的历史印记。再次,为援鄂医护人员建立个人档案,也是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并优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名册记人、记事、记时代,与档案一样有着存史资政育人的意义,也为我们留下永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