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微评

辽宁日报 2021年08月19日

编者按: 近日,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问题。如何让古代文论更具当代价值与意义?听听评论家怎么说。

让古代文论生出新枝嫩叶

刘恩波

“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这是钱钟书在《谈艺录》序言里说过的话,影响深远。

这谈的是学术研究的横坐标,那就是要具有整体的人类意识和世界情怀。另一方面,学术探讨的纵坐标,即对古今源流之变的审视、辨析和考察,同样具有不可忽略的示范意义和价值。

就以古代文论来说,浓缩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气质、信念和文脉,可谓别开生面、源远流长,在世界整体文艺理论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当然也要看到,中国古代文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随着东西方文明的融汇渗透和交织,也曾面临或者正在面临着重构、重组和重新出发的问题。

如何让中国古代经典文论在文化传播高度世界化和国际化的当下,继续铸造、转化出崭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已经成为该领域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正视的问题。

毋庸置疑,中国古代文论在立意、立言、立象等诸多方面具有不同于西方文论的感受方式、思维方式和论证方式。强调直觉、会心、顿悟、印象式引发等,孕育和传承了东方美学与哲学的整合性思维,这与西方的系统演绎推理的研读,属于不同的路数、范式和格局。

曾经由于过度依赖西方文化思想资源,一些时候我们的批评和研究失去了对自己精神母本的重新吸纳、汲取、借鉴和参照,为此,我们提出“构建中国特色评论话语,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的迫切要求。

其实,古典的中国精神一直未曾断流,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宗白华的《美学散步》,到秦牧的《艺海拾贝》、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探索者的脚步拓展出悠远的灵性园地,值得今天的后学者承接、濡染和传承。

激发中国古代文论的

当代价值与活力

刘艳妮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场关于《论语》的读书分享会,主讲人以孔子的总体思想和时代特点来观照《论语》,对部分章节进行饶有新意且合乎历史、遵循逻辑的解析。与会者围绕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当代传播和转化展开交流,对孔子思想和《论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领悟,不失为一次精神的洗礼与思想的升华。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即要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和谐统一,成为重要的美学思想和崇高的艺术追求。孔子的文艺思想广为后世学者所研究与阐发,在推动中国文艺理论发展、引领文艺创作实践中产生了积极且深远的影响。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优秀遗产,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话语的构建。诚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对此我们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去糟粕、取精华,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当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不断介入文艺现场,新的文艺现象、文艺类型层出不穷,对文艺理论与评论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话语,要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的有用成分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古代文艺理论的当代价值与活力。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艺实践结合,用先进的文艺理论指导文艺创作实践,推动中国文艺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话语的重要源泉,又是文艺创作的优质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