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华庚
初秋时节,记者从锦州出发,驱车一路向北,不到一个小时便到达义县七里河村。牛心河畔,一排排花卉大棚格外醒目,平整宽阔的沥青路,串联起一幢幢白墙红瓦的民居……
“眼前的这幅美丽乡村画面,过去我们想都不敢想。”七里河村党支部书记毕存仁告诉记者,曾经七里河村4000多口人只能守着玉米地过着穷日子。
沿着村里宽阔整齐的街道一路前行,随着花香袭来,绵延不绝的大棚映入眼帘。“这里是我们村的花卉基地。”毕存仁带着记者来到一处高处,朝远处望去,77栋高效大棚内盛开着扶郎、玫瑰、百合等鲜花,组成一片花海。
“出口的百合花要大小均匀、颜色纯白,捆绑的时候必须格外小心,不能碰坏了……”在花卉基地门前,赵凤香正在指导工人对刚采下的鲜花进行打包。
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赵凤香,同大多数农村妇女一样,种过庄稼,养过牲口,但日子依然过得紧巴巴。“村里这些年的变化让我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在花卉基地工作5年了,每年的工资加分红有3万多元。如今吃喝不愁,还能攒下不少钱。村里的花卉种植基地、养牛小区、千亩果园都有我的股份呢!”赵凤香高兴地对记者说。
赵凤香所说的股份,是七里河村实施“三变”改革的成果。“村民通过土地入股,贫困户用扶贫资金入股,由合作社对土地统一进行集约化经营。”毕存仁向记者介绍,2014年,七里河村对村里的土壤、气候等条件进行研究论证,最后提出发展花卉大棚项目,号召大家入股。
万事开头难。当时,很少有村民响应号召,大家觉得种菜、种粮可以,贵贱都能卖出去,养花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顶着压力,毕存仁入股10万元,村委会主任入股5万元……随后20多户党员群众自愿入股,首次筹资50多万元,建棚有了启动资金。(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