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新县八家子镇八家子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刘作全——

传播知识的“新货郎”

辽宁日报 2021年08月12日

本报记者 侯悦林​

“打起鼓来敲起锣,推着小车来送货。”东北民歌《新货郎》生动地描绘了上世纪50年代走街串巷的货郎形象。在新时代的农村,有一位被村民称为“新货郎”的老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八家子镇八家子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刘作全,他开着自制的“流动图书车”义务为村民送书,把知识与文化传播到四邻八乡。

刘作全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靠一手木匠绝活,办起木材加工厂,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仔细琢磨自己的致富经验,老刘觉得是“读书看报的结果”。

“我的想法很简单,让乡亲们多看书,提高文化素质,丰富精神生活,找到致富门路。”在党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政策的引领下,老刘自掏腰包创办了免费书屋。

打了书架,刻了图书专用章,建了借阅表册,书屋开张后,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村党支部也非常重视,将村农家书屋正式设置在他的免费书屋里,予以相应引导和支持。

农民对知识的渴望,既让老刘备受鼓舞,也让藏书少的弊端显现出来。为了淘书,老刘四处张罗,到处求援。有一次,他在废品收购站发现一批“宝贝”,“按斤称买回来的,都是非常实用的书籍,可把我乐坏了。”老刘说。

一开始,许多人对他的做法十分不解,“办啥免费书屋啊,不仅不赚钱,还往里搭钱,图个啥呀?”不管大伙儿咋说,刘作全认准了这条道不动摇。渐渐地,周围的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退休干部、教师、学生纷纷捐书,县图书馆也送来书籍和报刊。在社会各界帮助下,免费书屋的藏书量从最初的1000多册增加到1.2万余册。刘作全觉得,藏书多不是目的,读者多才是关键。不能被动等人上门,要主动走出去,把书报送到田间地头。

老刘再次发挥木匠特长,在四轮拖拉机后斗上自制流动图书车,风里来雨里去,全镇18个自然屯跑了个遍,累计送书500余人次。张家孩子上学没辅导书,李家养猪缺技术,孙家种田少窍门,全都熟记在心,有针对性地送书。村民孙国龙说:“我是搞养殖的,最怕牲畜生病了,过去没少吃亏。刘叔就把相关书籍给我送过来,我学会了不少治疗方法,久而久之,也成了‘土专家’。”

老刘办书屋不图名不图利,一心想做个“给人快乐和知识的新货郎”。每到一个村屯,他就把流动图书车开到文化广场,打开自带的音响设备,高歌一曲,吸引大家前来借书看书。每季度举办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引导庄稼汉慢慢变成“耕读新人”。

“憨厚淳朴一老农,自建书屋为群众。每年搭钱五六千,无怨无悔做奉献”,这是退休教师张子福为刘作全编的顺口溜。

近年来,刘作全先后获得“阜新好人、最美农民”提名奖、阜新市“十佳农家(社区)书屋管理员”“县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虽已年逾六旬,刘作全却干劲十足,开着那辆“流动图书车”,奔走在乡间小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