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笃德
一个地区有如一个人,自有其属性。
脚下的土地、相互依存的山水,滋养生长的氛围和环境,决定了血脉的颜色和生命的品质。
沈阳,就是这样一座老工业城市:曾经到处烟囱林立、车流滚滚、机器轰鸣,人们身处披星戴月的火热生活、挥汗如雨的沸腾岁月之中,奋发图强,充满激情和力量,凸显粗犷、豪迈的工业品格。
我在工厂工作过18年,理想和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工业。至今,我离开工厂虽然有近20年时间,但是对工业的情感反倒越来越深厚。尤其是在当今快捷的生活节奏中,在轻松、时尚的追求里,我愈加怀念工业的厚重与博大,敬畏和景仰那顶天立地的工业气魄、坚强有力的精神品格。
这些年,我每年都从抚顺专程跑到沈阳铁西,像看当年的老工友那样,去看看中国工业博物馆和铁西广场上的雕塑,看这些也是看自己的过往,看一个时期、一个地区、一座工厂、一群被称作工人老大哥的人,看他们艰苦奋斗、大公无私、乐观向上、勇于奉献的前世今生。
中国工业博物馆外形庞大,白、灰、黑的色调,沉重而又明朗,像极了风雨中屹立的硬朗沉郁的汉子,亦如“共和国工业长子”奉献、担当、不辱使命,稳健地植根于大地之上,大写着忘我之美。
我不记得是第几次走进中国工业博物馆了,扑面而来的弧光和热力、被炉火映红的脸庞、出钢时手握钢钎的奕奕风采,那么亲切、熟悉,汗水泛着那个时代的激情和香气。
零距离面对沉寂下来的机器设备,怀想一个时代和工厂里如火如荼的生活,重温新中国工业从无到有、繁荣发展的轨迹,回视改革转制、化茧成蝶的历程,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交织在一起。
我仿佛重新回到当年工作的工厂,再一次走上生产线,在工业时光的灿烂里接受生命考验,在工业的光里,工作、学习和思考人生。
在机械馆,各种机床或横或竖一排排地陈列着,那些机床被赋予精密的思想,理性而又激情饱满,成为工业的灵魂。新世纪生产的智能机床,集合了所有信息,在键盘上输入指令,就可以完成程序,镗、刨、铣、车,丝丝入扣,机器人成为最好的工作伙伴。
徜徉在电子、重工、冶炼长廊,钢铁和钢铁碰撞引发的颤动,机床因运转而产生的轰鸣,让浮躁的心一次又一次除锈、打磨、抛光……
中国工业博物馆浓缩了中国工业70余年的恢宏与壮丽。在这里,可以接受劳动的洗礼,寻找奋斗之美,感受工业重量。
我从博物馆出来,回望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国制造的巨大广告,像高高扬起的风帆,更似一个国家和民族自信的面孔。
刚被中国工业博物馆里的铿锵所震撼,转身又被铁西广场上的工业雕塑深深地吸引。
我久久注视着铁西广场上的巨大吊钩——老工业基地的精神风骨、一个国家和时代的钢铁脊梁。
吊钩是好钢铸成的筋骨,多像劳动者的身躯。吊起过风雨,掀起过黎明的盖头。在高楼大厦的掩映中,它像工业遗存的骨头,成为中国工业之根。理想有多高就站多高,把建设新中国的信念举过头顶,成为顶天立地的丰碑。
一定要有一面墙铭记历史,一定要有文字书写奋斗与牺牲,立体铸铜才匹配这样的内容和思想。每一个路过“铿锵名录”的人,记住了那些名字:沈阳机床厂、重型机器厂、电缆厂;冶炼、雪花、铸造、红梅。我在每一位劳模的名字下驻足敬礼,用手去抚摸,亲切的姓氏笔画上有情感和体温,仿佛胸前戴大红花的劳模从名录中走了出来。
跳动的铅字记载世事,跃然纸上的音符铸成不朽的思想,承载历史——叩写大地之书。我在铅字里发现了自己的名字、工友的名字、机器的名字、工厂的名字、沈阳铁西的名字。把这些名字横竖排列,伴随机器的轰鸣,泛着油墨的芳香。一个又一个铅字连在一起,把风雨编纂成历史长卷……
进入新世纪,沈阳铁西为速度这个名词塑像,让无形具有动感的造型,铸造精神的模样,是一种理想和追求。速度——不可遏制的矢量,能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作为一座城市的心灵走向,立体呈现飞天的梦想。
沈阳铁西就是一枚动感十足的齿轮、铿锵有力的脚步、燃烧的飞火、滚滚向前的太阳。一座又一座大大小小的工厂,车间、厂房、设备有如密布的牙齿,像手拉着手的兄弟,咬碎脚下的积雪和坚冰,像咬住青山一样咬住目标不肯放松。
在沈阳铁西,改革像一个有效的支点,撬动历史车轮前进,旧工厂华丽转身,一个个新型企业集团雨后春笋般诞生,工业振兴改变了现实,照亮了未来的道路。
在工业的光里,沈阳铁西被晚霞映红,我感觉吊钩已经幻化成一只展翅的飞鸟,整个身体都在燃烧,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