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菇撬动大产业

辽宁日报 2021年08月04日

本报记者 蔡晓华

盛夏时节,在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牛毛坞镇牛毛坞村食用菌园区,一栋栋香菇大棚内,菌棒排列整齐。“这是省商务厅帮助协调新建的12栋冷棚,采用最新的立体化香菇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香菇产量,质量也更有保证。”牛毛坞村党支部书记孙景飞向记者介绍。眼下,全村每天能采摘香菇5万公斤左右,通过冷链运输,远销北京、上海、云南、宁夏等省区市。

位于大山深处的牛毛坞村山高地少,村民有种植香菇的传统。近年来,由于种植技术落后,香菇产量和品质下滑。“一年下来,收入有限,不少种植户丧失了继续干下去的信心。”孙景飞说。

如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在镇政府的支持下,牛毛坞村“两委”班子积极想办法、找对策,引导香菇传统生产模式向立体化生产模式转型,提升香菇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过去,牛毛坞村香菇种植一直采用棚内就地摆放的方式,单位面积利用率低,每到盛夏高温高湿天气,极易造成香菇菌棒腐烂。采用立体化生产方式后,不仅提高了单位面积利用率,每亩种植数量增加了一倍,还使棚内香菇充分通风换气,大大减少了病害发生。

走进村民何新玉的香菇棚,整齐的架子上香菇长势喜人。“今年我种了10万袋,相比传统方式,立体化种植的效益至少提升一倍。一年下来,收入差不多能达20万元。”何新玉高兴地说。

为了让更多村民依托香菇增收致富,村里通过合作社统一购进菌棒,对种植户生产的香菇统一回收,解除了种植户的后顾之忧。目前,全村香菇种植户有160多户,80%采用立体化生产方式。仅香菇一项,年产值就达1000多万元。

在村民刘家海的香菇烘干车间,烤箱里摆满了香菇。车间一角,十几名工人正在挑选和修剪香菇。“烘干的香菇不仅运输方便,而且能卖个好价钱。”自从开展香菇深加工以来,刘家海不但自己种植的香菇不愁卖,还收购周边村民的香菇进行深加工。牛毛坞村生产的香菇片、香菇酱,正通过电商拓展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