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新发展格局 展现对外开放新作为

辽宁日报 2021年08月03日

刘 巍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引。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发展格局下国际循环变革调整的新趋势、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是“十四五”时期贯通辽宁对外开放全局的重大命题。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包含“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两个循环,也明确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关系,即更好地联通、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入新发展阶段,辽宁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既要顺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对外开放的新要求,又要破解辽宁对外开放的瓶颈和机制问题;既要挖掘对外开放的制度和政策潜力,又要在地区开放联动和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上下足功夫,“以内引外”“外引内联”“以外强内”“内外融合”,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全方位畅通国际循环。首先,地理空间架构的互联互通是参与国际循环的物理基础。应强化联结东北亚与欧洲国际物流大通道的枢纽功能,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的设施联通网络。加快推进“辽满欧”“辽蒙欧”等运输大通道建设,提升中欧班列的境外集散能力和运营服务水平,完善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体系,提升转口贸易承接能力;加快推进沈阳机场二跑道、大连新机场建设,提升国际航空运输能力;提升“辽海欧”等国际海运竞争力;加强与中俄滨海国际交通走廊等重大跨境基础设施项目联通,推进口岸基础设施升级完善。其次,要素自由流动是畅通国际循环的必然要求。应打破政策壁垒,推进技术、资本、信息、人才等要素自由流动。推动辽宁口岸开放,聚焦口岸提效降费与通关时间压缩,提升口岸服务和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大辽宁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力度,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建立健全“走出去”金融服务体系;拓宽不同层次人才的引进渠道,完善高端人才的社会保障及配套服务等,逐步探索与国际接轨的跨境交付、人才流动等开放模式。再次,规则与标准的相容是融入国际循环的重要切入点。提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黏合度,需增加合作双方互动结构的弹性,而互动结构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自所持观念的可渗透性。所持观念的可渗透性包括机制、规则、标准、管理等方面的有机相容。因此,应积极推动制度型开放,以自贸试验区及重点产业园区作为制度创新的载体,在争取国家层面更大改革赋权的基础上先行先试,在跨境电商、服务贸易、创新合作等领域探索新规则,并加快制度创新经验的复制推广。

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第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活力,吸引更多产业链供应链环节向辽宁转移。发挥我国市场规模优势,引导外资企业融入国内大循环,推动面向国内市场的一体化产业链布局。同时,探索“W+”外资工作服务模式,引导外资企业与辽宁企业协作配套;落实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完善负面清单的配套制度。探索服务业开放,引进国际会计、法律、会展、咨询、测量、认证、基建管理等相关专业服务机构落户;提升产业链一体化协同创新水平。在数量、质量、标准、参数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在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方面的协同性配合。可探讨在“中日韩+X”框架下,通过在合作理念、组织机制、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协调,构建在技术、融资、知识产权等领域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第二,推动辽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重塑。以辽宁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提质增效为重点,打造畅通国际循环的海外支点;推动辽宁省“走出去”企业联盟的企业间协作配合机制化、常态化,发挥“走出去”的产业集群效应和重点企业的带动作用,抱团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构建并完善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涵盖政策、信息、人才、金融及风险防范等服务在内的专业化、系统化、集成化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对外承包工程转型升级,带动辽宁产品、设备、技术及标准的出口。第三,突出东北亚“小循环”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围绕建设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心枢纽,以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沈北国际(中韩)创新产业园等为平台,在以中日韩合作为基础的产业开放上取得新突破。重点在IT产品、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链中开展三国分工合作。以公平竞争、共同利益凝聚东北亚地区合作伙伴,构建市场深度开放、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的地区规则制度体系,凸显东北亚地区在国际循环中的地位。

对内协同合作形成对外开放整体优势。首先,深化东北四省区合作,厚植协同优势。东北四省区应形成合力,以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格局参与东北亚“小循环”和国际循环。应联手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取得重要突破。围绕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构筑海铁联运大通道;建立完善的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图们江区域开发和东北亚经济走廊建设,构建面向东北亚地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东北四省区在制造业领域的合作。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形成协同配合的格局,集中力量在不同领域取得突破,构建更高水平、更有韧性的区域产业链,并在对外合作中建立优势。应相互开放市场,通过市场化改革提高东北地区资源要素配置能力。特别是要发挥辽宁、黑龙江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示范带动的改革创新优势,推动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外溢化”,探索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机制与模式。其次,加强辽宁与其他地区合作,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要素辐射;创新对口合作机制,通过跨区域合作共建、发展飞地经济、提供产业配套等多种方式,探索跨区域要素共享、产业互动、协同发展的新路径,增强辽宁参与国际循环的产业优势;加强与其他省市在“走出去”过程中的协同合作,通过在海外园区运营、跨境并购、产业链重组等领域的合作,提升辽宁参与国际循环的能级和水平。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本文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多主体博弈的‘中日韩+X’合作研究”(批准号20BJL06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