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苏区戏剧中的沈阳故事

辽宁日报 2021年07月29日

高 翔

确切地说,中央苏区戏剧是指1927年冬至1935年底,地处我国赣南、闽西的苏维埃政权领导和影响下的戏剧创作。显然,这种戏剧与中国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建设,有着天然的联系,具有鲜明的红色基因、革命底蕴和民族精神。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这一新生的红色民主政权成立伊始,便给予戏剧创作与表演极大支持。设立了中央苏区戏剧运动领导机构,制定了中央苏区戏剧运动的规范化政策,产生了众多专业剧团,建立了多所专门戏剧学校,涌现了大批戏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央苏区红色戏剧运动。书写下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光辉而独特的一章。

不言而喻,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的崇高价值在于,它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戏剧创作与表演,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情怀和美学追求,铺就了延安文艺、解放区文艺乃至新中国文艺前行的路基。有学者指出,中央苏区的文艺不仅具有古朴浓郁的地方性、贴近生活的大众性、旗帜鲜明的革命性和战斗性,还有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值得我们珍视的是,在为期约七年的苏维埃戏剧运动、截至目前已收集到的近百种戏剧作品中,除有大量宣传红色政权建设、抒发战斗情怀、歌颂土地革命、描写工农苦难生活、追求人性真善美的作品外,红色戏剧家也把创作视野投向“九一八”事变后的北国边陲,涌现了反映东北沦陷地区民众生活和抗日武装斗争的剧作。这在中央苏区戏剧历史中显得格外触目,真切地表现出中央苏区红色戏剧“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视野。

其实,中央苏区戏剧中的东北叙事作品并不孤少。《北宁铁路的退兵》是被誉为“红色戏剧运动开拓者”的沙可夫为“九一八”事变爆发一周年而创作的独幕剧,讲述了东北军执行不抵抗命令撤至关内而引起官兵极度不满,终于返乡抗日的故事。二幕剧《鞭痕》,以1933年的“东三省”为背景,真实展现了抗日军民英勇无畏、勇敢反抗的场面:在日本关东军司令部门前,8位被俘义勇军战士被日寇“用皮鞭任意鞭挞”,背上“布满了鞭痕”;在兵工厂卸货间,被逼卸货的工人,满身留下深深的鞭痕,他们忍无可忍,终于奋起反抗,夺过皮鞭抽向日本工头,并准备进攻兵力空虚的司令部 ……作者以“鞭痕”为标题,并以遭受鞭打后身体留下的伤痕印记贯通全篇,显示出一种特有的寓意:只有反抗,才能免遭皮鞭的抽打、逃脱苦难的生活,从而获得阶级的解放和民族的自由。胡底创作的五幕剧《热河血》,是一部内容丰满、情节跌宕之作。讲述年仅20岁的木兰女扮男装顶替年迈的父亲入伍抗击日寇的故事。

此中特别值得一书的是,在数量可观的东北题材的中央苏区戏剧作品中,有两部直接记述沈阳军民抗日斗争的话剧文本,显得弥足珍贵,然而当今却鲜为人知。

由胡底编剧、钱壮飞导演的《沈阳号炮》,经1933年底精心排练后,于1934年1月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演出并获得很大成功。其实,参加《沈阳号炮》创作和演出的李克农、胡底、钱壮飞,此前曾同在白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中,是中共中央卓越的情报员。此次联手创演《沈阳号炮》,想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三幕剧《沈阳号炮》分别以日军旅长的沈阳官邸、沈阳城三里之外的松林深处、沈阳西门等为故事发生地,围绕共产党组织和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攻打沈阳的一场暴动展开情节,不仅鲜明地塑造了阴险狡诈的日军旅长等形象,更展示了参加暴动的韩国工农和士兵、沈阳城内工农与革命军武装官兵的风采,显示出跨国题材特征,而且在由工农组成的暴动队伍中,还出现了领导暴动的共产党人形象,这在以往的以“九一八”事变为题材的戏剧中是罕见的。作者以较多的笔墨塑造的革命党人腊梅,是一位有着坚定阶级意识和民族观念的青年女性、革命战士,以女佣的身份潜入日军旅长家中,窃取重要情报,机智策反日本士兵,并亲赴距沈阳西门三里之外的松林中为革命武装传递情报、参加攻打沈阳的武装暴动。为了解除沈阳西门日寇的军事工事,腊梅自告奋勇,对敌谎称当晚要与已被策反的日兵甲结婚,向已在沈阳城里的“工人纠察队”传送里外夹攻、袭击西门的暴动计划。当藏在腊梅头发中的情报被日寇发现后,腊梅坚称其为写给自己未婚夫的情书并直接入口吞下,随即,日军旅长举枪对准腊梅,已被策反的日本士兵冲上前去欲夺下旅长的手枪,在这紧要关头,预示暴动的“沈阳号炮”响起,沈阳城内一场反侵略的战斗拉开了序幕。剧中描述的发生在沈阳西门的暴动场面,虽然不一定是现实中确有的事实,但的确是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一种理性的艺术建构。

三幕剧《红光在前》系集体创作,约创作并演出于1932年,第一幕、第三幕剧情的发生地是沈阳,第二幕故事的发生地点则设置在日籍工人陈天慈兰的日本家中。剧情在中日两国普通百姓间展开。剧本真实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在沈阳令人发指的侵略行径和暴力统治,又围绕“无产阶级不打无产阶级”的信念展开情节,阶级理念与民族意识共存其间,突出体现了特定时代的特殊历史语境,表现着工人群体的阶级启蒙与革命想象,具有鲜明的左翼文学色彩。

远在闽赣的苏维埃红色政权,在自身非常弱小、生存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仍以话剧艺术为武器,心系生活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东北民众,不忘“九一八”炮火下的沈阳,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强的抗战意志、民族精神、革命情志和宽广胸怀,极其难能可贵。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