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 提示
新征程,开启;再腾飞,蓄势。
站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的历史节点,沈阳铁西如何走好新征程、开创大未来?
正在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沈阳市铁西区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传出信号:未来5年,铁西将以产业立区、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人民至上为抓手,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新突破、激发振兴发展新动力、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建设幸福宜居新家园。
今年以来,铁西区围绕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以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为核心,编制完成三年行动计划、3个专项行动方案、7类项目清单;15项重大创新产品研发工作扎实推进,6个“老字号”企业的7个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完成认定,17户企业入围省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新建成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5家,新上“云”企业65户;重点项目数量、产业项目数量、开复工数量等稳居全市首位。
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铁西牢记嘱托,勇担使命,真抓实干,奋勇前行——一个个新进展、新突破即将接踵呈现,一个个新蓝图、新愿景渐成实景,为助力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当好“三个示范”“两个表率”贡献铁西力量,为区域振兴发展二次腾飞注入不竭动能。
谋求新突破 做好“三篇大文章”
统筹区域产业布局,大力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强力推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有效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做优“五园两轴两带”高质量发展空间。以开发区为依托,以产业链为主线,以市场化为导向,统筹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中德产业园、沈阳·中关村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园、西部融合产业园建设。建设贯穿各产业园区、链接各主导产业、体现产城融合、协同发展的产业轴;建设以沈阳∙中关村科技园为引领,以中德产业园为高端装备制造平台,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要素的创新轴。做好细河生态带景观提升,将其打造为文化之河、生态之河、景观之河;做好浑河生态带规划,打造“一河两岸”拥河发展新空间,建设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发展的核心板块。
推动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扛起“大国重器”的使命担当,争做沈阳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的主力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围绕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加快5G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支持企业立项攻关、推进重大专项等,加速向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推动制造业成套化服务化转型,加速实现由装备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转变。
做实全产业链生态圈。优化汽车全产业链生态圈,推动汽车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公共配套链有机融合,加速向2000亿元的汽车生产基地迈进;围绕装备制造重点领域,提高装备制造本地配套化水平;构建“政产学研医”联动的产业生态,建设在东北具有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速壮大工业文旅产业,培育“文化+”新业态新模式,努力把“工业锈带”变成“生活秀带”。
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加速构建“13231”工业立区产业体系,壮大企业规模,提升工业能级,推进实现“十四五”工业总产值翻一番目标;加快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流量型、总部型经济;深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都市观光休闲农业,壮大村镇集体经济,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激发新活力 深化改革不止步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做实改革举措,释放改革活力,提高改革效能,着力破除制约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营商环境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秉承“企业至上、服务为本”理念,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网通办”,丰富“不见面审批”事项清单,推进涉企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构建四级营商环境问题化解机制,做实做细“万人进万企”,常态长效解决企业问题。加快推进诚信政府建设,让企业无顾虑投资、无干扰建设、无障碍发展。
持续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厚植“管委会+平台公司”的经济建设与市场开拓能力;坚定不移去行政化、剥离社会管理职能,持续激发开发区管委会的动力、活力;做实中德控股集团,增强多渠道融通资金的能力,提升“中德开”国有资本的造血功能,发挥市场化推进开发区建设的主力军作用;健全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考评的选人用人机制,打造结构优化、强强联合的开发区建设联队;深入开展满园(企)扩园(企),精准落实差别化用地政策,实现工业投资强度高出全市平均水平20%以上。
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支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引资本”和“转机制”有机融合;提高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效能,提升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鼓励民营企业改革创新,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组,通过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融入双循环 建设高水平开放铁西
实施开放型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以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为重点,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努力建成更高水平的开放铁西。
建好用好开放平台。用好国家级开发区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建好中德产业园国际化开放合作平台,打造沈阳∙中关村创新型企业集聚平台,构建优势互补、多点支撑、协同共进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布局离岸创新中心,柔性引进资本、项目和人才;发挥“中德发”市场化招商优势,打造多渠道全产业链招商的前沿阵地。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坚持“项目为王”,构建充分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项目引进与建设新格局;围绕主导产业规模扩张抓项目,实现龙头带动、链式集聚,加速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集群式发展态势;围绕新旧动能转换抓项目,支持传统企业实施改造升级项目,着力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扶持政产学研协作的科研成果转化项目;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抓项目,坚定不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不断深化对外合作。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有效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全面协同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片区政策,打造参与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支持优势产业组建联盟“抱团出海”;依托沙岭“三园一场”铁路专用线节点,打造辐射东北的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中德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为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信息服务支持。
创新聚动能 点燃发展强引擎
坚持创新在振兴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依托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速集聚创新要素,着力构建创新生态,努力打造辐射东北的创新策源地。
加快建设创新高地。推进沈阳·中关村“一中心、一基地、一园区”同步建设、三箭齐发,加速构建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深化园区托管模式,做实京沈两地体制机制、政策支撑、产业发展、服务配套、金融服务、空间规划“六个协同”,健全“中心孵化、基地加速、园区产业化”的科技运营新体系。完善“授权+建设+运营”的片区开发模式,优化“投资人+EPC”投资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创新生态构建。加速集聚创新项目,力争3年引进创新型企业300家、5年引进500家,补齐老工业基地“重资产轻科技”的短板,充分发挥“大国重器”与创新要素的叠加效应。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平均新增100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平均新增150家左右,瞪羚企业年平均新增3家以上。强化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制造业与技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两个“有效对接”,形成技术攻关联合体。制度性办好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委员会、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全省智能制造伙伴对话、中关村高峰论坛等科创品牌活动,做实沈阳·中关村创新大厦、光控特斯联等科技产业综合体,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聚集创新创业人才。坚持五湖四海选人、用事业留人、以重奖励人,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充分发挥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作用,完善“人才+项目+基地”机制,构建立足沈阳、服务辽宁、辐射东北的多层次人力资源要素大市场。打造人才发展“生态圈”,做好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国际化工作生活环境,努力把铁西打造成汇聚人才的洼地、成就人才的高地、企业发展的福地。
民生再增进 精雕宜居幸福城
健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品质、强化社会治理、提升人居环境,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城市建设高品质。高起点规划,立足主城区、开发区、农村的功能定位,科学做好各项规划。高品质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沈阳·中关村“邻里中心”、中德国际社区建设,全面提升城市“三生融合”发展的承载力。实行人民设计师制度,加强老旧小区改造和弃管小区物业管理。拿出“绣花功夫”精细治理城市,系统推进洁化序化绿化亮化美化文化智慧化工程,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人民生活高质量。持续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在基层花、事在基层办、服务向基层延伸。守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底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质量。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完善文化惠民服务平台。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治理,走好走实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强力推动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举一反三推动大气、水、土壤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通过碳达峰、碳中和引导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进“铺满绿”工程和生态廊道建设,以绿荫城、以水润城、以文化城,打造“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优美环境,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宜居家园。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铁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构建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推进社区建设,打造共治共享的幸福美好家园。
链接
瞻望未来五年“铁西的样子”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13231”工业立区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四大主导产业生态圈全面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世界级汽车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形成“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
开放高地基本形成
中德产业园“一个平台、五大体系”基本建成,沈阳·中关村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显著增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社会文明全面进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工业文化品牌效应更加凸显,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得到大力弘扬。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区域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民生投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水平持续提升。
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依法治区迈出坚实步伐,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
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
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高素质干部队伍全面构建,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大力弘扬,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巩固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