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笑梅
91岁的姚志诚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每天凌晨3点半准时起床,洗漱、穿衣、吃早餐,然后步行上班。“岁数大了,走得慢,不早点起床6点多钟到不了单位。”姚志诚说,“在家坐不住,早点到岗早点干活。”
作为一名航空冶金专家,姚志诚坚守初心不改,将航空报国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在航空工业沈飞集团公司连续工作66年,“超期服役”30余年。
找出航空材料故障源,提高飞机安全性,是姚志诚做了一辈子的事。一次,一批某型号飞机采用了国产新材料,装机后却发现其中部分材料产生了裂纹。当时,许多人认为必须更换已装机新材料,这样不仅会造成巨额损失,还会让国产材料的应用就此止步。姚志诚闷头扎在实验室里,不眠不休地反复研究,最终断定裂纹并非材料导致,并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为国产新材料的应用开辟了未来。
66年间,姚志诚先后解决了上百项科研生产关键难题,其中十多项属于重大科研生产项目。从歼-6到歼-31,他参与了沈飞所有型号飞机的科研生产工作,以一双“火眼金睛”为多款机型关键金属部件的安全应用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练就这样的本领,姚志诚从未停止过攀登科技高峰的脚步。工作之余,他收集整理的技术资料多达300余万字,典型试样和缺陷标样400多件,涵盖金相专业各个领域。如今,他仍在钻研专业领域的最前沿。
择一业,终一生。1990年,姚志诚退休了,他拒绝了多家企业的高薪聘请,继续留在工作岗位。“我的知识是党给的,我要献出一切回报党和人民,只要祖国航天事业需要,我就要在有生之年再尽一点微薄之力。”姚志诚说。
国家航空事业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姚志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年轻人,帮助他们早日成才。退休30多年来,仅经他手翻译的外文资料就有数十份10多万字,这些资料为年轻人提供了宝贵的技术财富。他还手写了一份100多页的失效分析目录给年轻人,方便他们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在沈飞的年轻人眼里,姚老师不仅自己在科研技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还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为祖国航空事业作出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