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把课堂“搬”进田间地头

辽宁日报 2021年07月28日

本报记者 王卢莎

“大学老师不好好在学校里教书,跑俺们这儿来种地,挺新鲜。”丹东市振安区楼房镇东城村三组村民组长邹殿有回忆起第一次见到辽东学院大果榛子研究专家高利时的情景,他黝黑的皮肤和熟练的农业操作技能,让邹殿有觉得“高老师比俺们这些农民还像‘农民’”。面对这种调侃,高利不但没反感,还略有自豪。

扎根农村十余年,高利索性把他的大学课堂“搬”进田间地头。常年在田间地头授课、劳作,高利早已把自己当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他提纯的优良大果榛子品种“早榛1号”“早榛2号”被广泛引种,带着农民走上致富路。

“丹东地区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7℃至9℃,年日照2500小时左右,是大果榛子最适宜栽培的地区之一。”高利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高利着手进行科研立项,申请建设大果榛子产业示范基地。

2013年初,高利在东城村找到一块适合建大果榛子基地的农田。“产量很不错,当年的投入和产出就持平了。”高利说,“如果只看经济效益,我们再扩大种植面积就可以了,但那样初衷就变了。榛子园之所以见效快,是因为我们要带着榛农一起选种苗,才能让更多农民受益。”

就这样,高利带领学生先后进行了“平欧杂种榛产业化配套栽培技术”等多项实用性的研究,总结了一整套大果榛子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授粉树配置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高利将大学课堂“搬”进田间,不仅锻炼了辽东学院的大学生,更主要的是培养了一批“农民学生”。“高老师是真正的‘高人’哩,俺们现在都服他。”在受益于大果榛子产业的农民当中,就包括当年“质疑”高利的邹殿有。如今,邹殿有家发展了10亩地的大果榛子,种苗都来自辽东学院大果榛子基地。许多像邹殿有这样的东城村的榛农,成了高利的“学生”,并学以致用。

“农业技术最终都要服务于农民。”十年的大果榛子研究生涯,让高利收获满满,“农民”高利还将在这条助推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增收的路上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