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明
做作业喊妈,喝水喊妈,楼下玩的时候也喊妈……小学暑假一开启,在家办公的成都宝妈张鹿(化名)因被7岁儿子几乎无时无刻地呼叫,没法专心工作。她希望孩子自己能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于是和儿子签下了一份“不要喊妈平等条约”。这份“条约”在微博上迅速冲上热搜。
母子之间这一份并不怎么正式的“条约”,缘何引发广泛关注?原因也很简单,不少父母坦言,张鹿家孩子高度依赖大人的生活场景,自己家里每天也在重复上演,“因为太熟悉了,所以有共鸣”。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本可以由孩子自行解决的事情经常被他们大包大揽。时间久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不仅日增惰性和依赖性,独立自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势必不断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如果家长们丢掉了“老师”的身份,把自己完全打扮成保姆,那么也只能培养出一个个社会“巨婴”。
温室花朵怕风雨,关爱孩子莫过度。让孩子经常独立解决生活中力所能及的问题,即使遭受了一些苦累,这些经历何尝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做家长的,要对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抱有信心,除了适时适度放手,还应创造机会,让他们独立面对并解决问题。
当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并不是鼓励家长做甩手掌柜。当孩子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家长该出手时还得出手。只是,要让“非必要不喊妈”成为孩子的习惯性思维。如此,当风雨来临时,他们才会自信且坦然地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