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辽宁日报 2021年07月19日

全丽阳 本报记者 王卢莎

日前,辽东学院科研处组织学校平欧大果榛子研究所所长高利等老师驱车230公里,前往丹东宽甸满族自治县下露河朝鲜族乡和振江镇,针对当地大果榛子种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会诊把脉。大学老师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现场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授课解惑。

下露河朝鲜族乡和振江镇的气候、土壤、地势、水利等自然条件比较适合种植大榛子。2005年,他们首次从本溪引进长毛品种,经过15年的发展探索,目前保留了长毛、玉坠、达维、110四个品种。发展至今,下露河、振江的大榛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0公顷和800公顷,是两个乡镇 “一乡一业” 的支柱产业,年产值在2亿元以上。

近年来,由于管理不善、技术落后、品种老化、土壤退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两地大榛子的产量、质量下降,口感大不如前,树木死亡现象经常发生。

高利和辽东学院驻乡干部司波实地调研了下露河乡通江村、川沟村,以及振江镇西江村的大果榛子种植情况,专程来到问题比较严重的5块大榛子园,与种植户一起探讨沟通。高利针对本地区榛子栽培密度较大,加之前期低温多雨,土壤湿度大,以及夏季气温升高的情况,就如何预判白粉病、斑点落叶病、榛褐苞病等病害发生风险较大的问题,提出用药方案,并采取疏密青果、增大间距、科学剪枝、合理施肥、选择正宗品牌农药、加大日常管理等措施,解决果仁逐年减小、黄叶死叶,以及产量、品质下降等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