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忍受孤独的 远比想象的要多

辽宁日报 2021年07月16日

丁春凌

三伏天,最惬意的莫过于待在空调下吃西瓜了。

可是,除了绿豆水和西瓜瓤,还有书啊。

最时常反刍的一个事,是关于旅行。

随团或者自由行,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逛过去,除了拍照留影发朋友圈,能有几多收获?

旅途中,抛开吃住的一言难尽,我对走很远的路尤为打怵,太累了。

也可以说这是我给懒惰找借口。所以,我对《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的作者杨潇,非常服气。

《重走》

《重走》写的是杨潇2018年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事儿。交代一下,抗战初期时,西南联大被迫迁往昆明,一共有三条路:海道赴滇(长沙-广州-香港-越南海防-昆明);部分教师从广西经越南河内至滇(长沙-桂林-柳州-南宁-河内-昆明);步行入滇(长沙-常德-芷江-晃县-贵阳-永宁-昆明)。

杨潇选的是第三条路,减掉少量的车船代步,几乎纯步行团,1600公里。这距离,联大人翻山越岭步行足足40天,加上停留整理,共68天,最终抵达昆明。体力上的磨炼和意志上的考验,殊难想象。

杨潇背着42升的登山包走了41天。疲累中,山谷、水光、鸟鸣、人语与83年前跋涉在同一条路上的闻一多、林徽因们的所见所闻渐渐重叠、交织,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生动面相,逐一浮现。

看完书,仿佛,我也走了1600公里的长路。

《孤独传》

谁不孤独?

看完这本书,直觉书的名字应改为《说孤独》,或者就叫《孤独》。因为,《孤独传》写的一点儿都不像“传”。作者艾伯蒂梳理的不是孤独的前世今生,更多言及的是孤独的种类与状态。

艾伯蒂还说,19世纪以前,孤独并不存在。言外之意,孤独是一种现代病。

这个,不知道是艾伯蒂的误解,还是她没说明白。孤独作为一种情感,一定是和人类伴生的,也就是说,地球上有了人那天,就有了孤独。

孤独、独处、孤单,这一组词很接近。我的理解是,独处的人感觉到了孤单、隔离、凄清,就是孤独了。

这个说法当然不能叫人满意,孤独还有着更为复杂的意涵。

说回来,《孤独传》更多的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的探寻:丧失的孤独、老年的孤独、少年的孤独、漂泊的孤独、社交媒体下的孤独、文学作品里的孤独、浪漫主义的孤独、消极的孤独……

好几个作家和名人都出现在了这本书中,比如西尔维娅·普拉斯、维多利亚女王与弗吉尼亚·伍尔芙等。

找来看看吧。要知道,这世上,和你一起忍受孤独的,远比想象的要多。

《伟大的电影3》

靠写影评拿到普利策奖的,罗杰·伊伯特是第一人。

本书是他的“伟大的电影”系列的最后一本。书里提及的电影,基本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电影,如伯格曼三部曲、《教父2》《巴黎最后的探戈》《三岛由纪夫传》《通天塔》《天地玄黄》《洛城机密》《晚春》等,恐怕很多人都熟悉了。

这本书出版16个月之后,伊伯特就去世了。也就是说,《伟大的电影3》里对100部电影的影评,是伊伯特生命最后3年写的,一如既往的幽默,始终如一的毒舌。

说到观影体验,最喜欢伊伯特总是把片子放入它所处的时代浪潮,进而点出这些电影的伟大之处这一点。

罗杰·伊伯特证明了:带着热情去看电影,就可以开辟一条理解生活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