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7月14日,辽宁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在沈阳举行。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及省委工作安排,引导全省社科理论界和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肩负起政治责任和重要使命,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走深走实。
本期理论版为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上)。
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论断
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 邓泉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世界意义所作出的重大判断,为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强大信心和力量。我们党的百年历程,既是一部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创新史。正是在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华文明实现了创造性发展和革命性更新,形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具有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文明形态的特质。
这是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开启的文明新形态。我们党自成立起,就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战略目标。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如何实现现代化?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进行了深刻阐释,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新道路,是对现代化的重新定义,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势,开辟了文明新形态构建的新实践和新境界。
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明新形态。在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而是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始终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价值追求和实践目标,凸显了中国创造的文明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性质,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内涵。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以“资本”为中心、以“资本拜物教”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工业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实现了从资本逻辑向人民逻辑的转变。
这是“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新形态。我们党始终坚持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体现了我们党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是我们创造的文明新形态的鲜明特征。
这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文明新形态。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探索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伟大创举做到既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追求公平正义,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以“规划”弥补市场经济的失灵与缺陷,克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的两极化。这就实现了对苏联式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重大突破,实现了社会主义文明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形态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的重大转变。
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性深度融合的文明新形态。我们党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旗帜鲜明反对“全盘西化”,又反对“抱残守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不断赓续传承,从而实现了中华文明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重大转变,从封闭形态向开放形态的重大转变,从文明蒙尘到振兴和自信的重大转变。
这是“天下和合”“协和万邦”的文明新形态。我们党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坚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持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走出了一条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与思维定势。
这是始终开放包容、永不停滞僵化的文明新形态。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历史终结论”曾在西方世界大行其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终结。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坚持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不竭动力。实践不止,探索不息。我们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的新形态,同时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的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 创造“两大奇迹”的成功密码
东北财经大学 吕 炜
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党所形成的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领导优势和群众优势,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两大奇迹”的成功密码。
理论优势是创造“两大奇迹”的思想源泉。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优势体现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理论优势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持续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从而真正实现站起来的目标,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纵观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优势是创造“两大奇迹”的思想源泉。
政治优势是创造“两大奇迹”的信念支撑。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是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两大奇迹”的关键,就是将社会主义本质在不同时期一以贯之,虽然不同发展阶段社会主义表现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我们党在实践中始终保持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底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改革开放的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很显然,我们党通过百年奋斗和实践,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本质已经融为一体、共同促进。
组织优势是创造“两大奇迹”的力量凝聚。中国共产党具有崇高组织使命、严密组织体系、严肃组织纪律的高度组织化特点,展现出强大组织动员力、行动力、战斗力,这是创造“两大奇迹”源源不断的力量。首先,中国共产党组织优势能够在人才选拔上真正实现选贤任能。由培养、考察、选拔、任用等制度构成的以党管干部为核心、选贤任能的制度体系,形成了治国理政的中国经验。其次,中国共产党组织优势能够最大程度发挥全社会动员能力。突出表现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它始终贯穿于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历程之中,在诸多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后,中国共产党组织优势能够最有效地发挥贯彻落实执行能力。一方面,优化干部考核和晋升制度,另一方面,强化监督和巡视制度,切实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统一,提高贯彻执行力。
领导优势是创造“两大奇迹”的治理保障。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中国共产党领导制度的优越性本质上体现为中国共产党治理能力的巨大优势。首先,治理能力优势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驾驭能力。党的奋斗目标系列包括“五年规划”“两个一百年”、中国梦、共产主义等,呈现出统一性、整体性和连续性特征,从而保证发展目标和方针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其次,治理能力优势表现为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能够真正保证人民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统一。最后,治理能力优势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具有平衡各方的调控能力。发挥各方积极性,归根到底是为了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坚持和发展好,最终实现民族复兴。
群众优势是创造“两大奇迹”的制胜法宝。中国共产党群众优势主要是指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使党的一切工作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利益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能够创造“两大奇迹”,根本在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作用,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以人民为中心把握主要矛盾。无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是美好生活需要,其实质都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什么,我们的发展方向就是什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转化成什么,我们就致力于为人民提供什么。其次,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享发展。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不仅反映了我们党进行伟大实践的价值取向,也彰显了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目标追求。伟大的发展成就由人民创造,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凝心聚力辽宁振兴发展
省委党史研究室 许晓敏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积累了宝贵经验。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辟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郑重宣示:“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越是接近奋斗目标、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是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辽宁篇章。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永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政治本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我们党自创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100年来,正是因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动摇,我们党才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中始终把握正确方向,使全党有了“共同语言”,铸就了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走过百年,无数共产党人不移其志、奋力前行,不断把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实践推向前进。新的征程上,做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永远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永葆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奋斗追求。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主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贯穿建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一点都毫不动摇。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历经千辛万苦、攻克千难万险,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斗、发愤图强、改革开放,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是由于始终坚守这个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在极端困境中发展壮大,才能在濒临绝境中突出重围,才能在困顿逆境中毅然奋起。新的征程上,做到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必须保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高度自觉与政治清醒,坚守人民根基、人民血脉、人民力量,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永葆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大无畏气概。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经诞生就投身于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利益而斗争的伟大洪流,一路走来就是这样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的。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100年来,我们党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成为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新的征程上,做到敢于斗争、勇于胜利,必须直面振兴发展中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发扬斗争精神,锤炼斗争本领,进一步激发志气、骨气、底气,努力奋进,展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生动画面和宏大场景。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是要永葆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崇高品格。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我们党一路走来,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垮,没有被任何敌人打倒,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无数共产党人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牢记在心底里、落实在行动上,为党和人民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不惜献出宝贵生命。新的征程上,做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必须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以为民造福的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从党的精神财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培育形成的、具有辽宁红色印记和文化特质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等,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奋力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在辽沈大地书写共产党人奋进新时代的辽宁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历史意义
东北大学 田鹏颖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一庄严宣告启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时代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意义。根据生产力决定论,社会主义新的生产关系在没有具备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前是建立不起来的,即使建立起来,也势必付出历史代价。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冲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冲破了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体制束缚,冲破了“历史终结论”的西方神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直面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疏离”这一世界难题,逐步确立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特别是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而确保了中国小康社会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上破解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孰先孰后的历史矛盾,使两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世界奇迹。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作为一种世界历史性存在,资本逻辑使人类社会持续两极分化,绝对贫困成为历史顽疾。中国共产党一直为破解“摆脱贫困”这一历史难题而斗争。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们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使农村贫困人口彻底脱贫,完成了整体消灭中国有史以来绝对贫困的历史性任务。这一历史性成就促进了人类福祉的整体性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定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制度建设摆到突出位置,不失时机地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破除一切妨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体制弊端,构建了具有十三个显著优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创造了人类制度文明史上一种崭新的制度文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意义。我们党百年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类谋福祉。“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将造福中国人民,也将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这些重要思想,不仅精彩演绎了马克思关于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而且充分展现了为人类谋福祉的天下情怀。
新发展理念契合全人类共同价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深刻回答了中国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且深刻回答了21世纪世界面临的动力转换、发展失衡、开放包容、缩小差距等重大问题,从而历史地契合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实现的。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现实转化,不仅成就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为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贡献了中国智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刻回答了“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21世纪的今天,世界发展史上“东升西降”的趋势虽然尚未完全改变“西强东弱”的格局,但“东升西降”的大趋势正在加速演进。这就启示我们既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又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刻回答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一步,而且以其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走势,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给人类未来发展带来新希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刻回答了“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张世界各国、各政党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倾听人民心声,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各国加强协调和合作,把本国人民利益同世界各国人民利益统一起来,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前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历史意义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