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铁英 葛红霞
东北大学应届毕业生王昕彤拿到毕业证的同时,也收到了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就业通知,即将开启人生新旅程。
大连的创业者李世奇为洗衣行业植入“云”基因,带领更多创业者,在新业态里闯出一条新路。
朝阳县七道岭镇农民王学海通过参加技能培训,成长为一名油田钻井工,每月6500元的收入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就业成就多彩人生,也为辽宁振兴发展增添亮丽的色彩。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促进就业主体责任,统筹推进岗位开发、供需对接、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就业援助、公共服务,努力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就业规模显著扩大,2013年以来,全省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45.6万人;就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超过第一产业,一跃成为就业市场最大人才“蓄水池”;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年度目标以内。
就业大船行稳致远,政策是最好的压舱石。2013年以来,我省实施了多轮积极就业政策,聚焦困难群体,着力解决教育培训、就业创业等瓶颈问题,跟进完善配套措施,建立服务供给制度,覆盖全体劳动者的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已基本形成。特别是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围绕稳就业连续出台120个政策文件,打出稳岗位、扩就业、保用工、优服务的组合拳。
提供免费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提高创业担保贷款额度……我省始终坚持将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群体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含金量极高。搭建岗位信息联动网络、校企对接、就业创业服务“三个平台”,推进人岗对接、创业引领、能力提升、就业援助“四项工程”,人社、教育等多部门联合,省、市、县三级联动,全维度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与此同时,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密集开展校园、网络、国企、民企、县域等专场供需对接活动,对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对一”帮扶。2013年以来,全省线上线下年均提供就业岗位超过50万个,每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达90%以上。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