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东北振兴新突破的“开路先锋”

——专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
辽宁日报 2021年07月12日

常修泽

本报记者 孙大卫

“东北振兴,不只是东北自己的事情,是事关全局的大事。”日前,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东北振兴,辽宁是龙头,辽宁应当好东北振兴新突破的“开路先锋”。而辽宁要打一场高质量发展翻身仗,需要重点从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等方面破题。

以“大三观”视野把握辽宁振兴的总体格局

对辽宁,常修泽有着深厚的情感。1979年以来,他曾经80多次到东北,目前,他还兼任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正是基于对辽宁的了解,常修泽认为,辽宁振兴要从“大历史观”“大格局观”“大角色观”三个层面去看。

从历史视角看,常修泽指出,东北地区是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最北端,肩负着打造新时代东北亚开放新高地的使命。

从世界格局看,常修泽强调,东北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重要区域。特别是疫情过后,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组,作为世界上复工复产最快的地区,东北亚具有独特先机。辽宁地处东北亚的区域中心位置,又拥有丰厚的产业基础和科教资源,机遇不言而喻。

从战略角色地位看,常修泽认为,东北地区承担着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任,东北振兴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有着重要影响。当下,正处于改革“深水区”的东北,面对的都是“硬骨头”,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攻坚克难。辽宁作为“老大哥”,要作出样子、进行示范。

从三个方面寻求辽宁振兴的突破口

在常修泽看来,东北振兴首先是辽宁振兴,想要振兴就需先看透问题出在哪里。经过多年考察他认为,整个东北也包括辽宁深层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体制、产业结构等方面。

常修泽认为,体制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所有制和资源配置层面上。他表示,辽宁国企规模不小,但活力相对不足。民营经济有一定发展,但尚不充分。2020年公布的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96家,江苏90家,广东58家,辽宁只有8家。“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是其背后的主要原因”。

走出体制方面的束缚,需推进所有制结构变革。常修泽认为,“国”与“民”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针对实际情况,他提出,可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造,激活国企的活力,并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民营中小企业打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常修泽看来,结构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和对外结构上。他表示,辽宁作为工业大省,产业门类齐全,但同时由于历史原因,产业结构相对单一,重工业占比过大,资源依赖度偏高,而新增长点却相对不多,新旧动能转换不畅。同时,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区域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常修泽说,摆脱结构方面的束缚,要切实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要三线推进。第一条线:以“科智赋能”将传统产业的优势激发出来,并按高端、中端、低端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第二条线: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让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型原材料产业等“俊鸟”高飞。第三条线:重视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东北需要将过去那种以物质资源的“硬性”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向服务等以“软性”要素投入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

常修泽认为,解放思想要找准三个靶点:从计划经济体制和观念中解放出来,从行政依附中解放出来,从封闭和狭隘的眼界中解放出来。

以“金三角”支点打造辽宁振兴路线图

常修泽强调,振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不仅需要科学的设计,也需要脚踏实地的落实。振兴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要有攻坚克难的韧劲。

首先,要念好振兴的“真经”。多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东北开出了一系列药方,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辽宁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

找准路径和方法,接下来就是“干兴”。要给“不干事”的人撤板凳,让“假干事”的人没空间,别让光喊不干、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的人影响振兴进程。

常修泽表示,振兴辽宁还要咬定“放”字不放松。他认为,“放”字主要包括四层含义:“解放”思想,从旧有的观念中跳出来;对下“放权”,用好市场的无形之手,把政府有形的手适当撤出来;“放活”企业,让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对外“开放”,努力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振兴还需要找到发力的支点。常修泽表示,最重要的支点就是服务型政府、企业家队伍、4200多万人民群众,由此构成“金三角”结构。

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常修泽列出三张清单: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政府重在打造营商环境,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人是改革、开放、创新的核心要素,要注意提升对人才的社会尊重度,保护创新者和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发展的最大底气是人民,要学会“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办好关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大事”,这是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