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向北开放最前沿

——专访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辽宁日报 2021年07月12日

迟福林

本报记者 李 越

“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辽宁迎来了新挑战,更面临巨大的新机遇。”日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辽宁应“跳出一域”,正视自身资源禀赋、基础优势,在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当“龙头”,在形成东北城市经济合作新格局中当表率,在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打造国内市场与东北亚市场的重要连接点,形成东北扩大开放的新优势。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校准坐标锚定未来

年轻时在辽宁有近10年工作经历的迟福林,对这片土地十分了解,也有很深的感情,“辽宁产业体系比较完备、供应链条比较完整,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有规模、有底蕴,实力雄厚,这些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不断积累的‘家底儿’是巨大财富。同时,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也给辽宁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契机。”

迟福林认为,在开放的世界里,“双循环”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参与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既要能够巩固和发挥产业链的优势,还要有效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辽宁作为东北地区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有条件带动东北扩大开放进程,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最前沿,在对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重要的平台作用。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市场会有大变化。辽宁的传统优势装备制造业会迎来需求侧的明显增长。”迟福林分析,此外,“低碳经济”等蕴含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产业,将带来新投资机遇和产业机会,都值得辽宁好好发掘和利用。

迟福林表示,从国内看,辽宁应在东北振兴当中扮演龙头角色。于整个东北而言,辽宁在产业结构布局、新经济发展、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处在重要位置,在多方面具有带动东北实现突破的可能。从国际看,辽宁在开放方面,尤其与东北亚地区的经贸联系十分密切。要用好这些条件,在对接东北亚共同发展过程中促进东北振兴。“总之,辽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具备比较好的发展合力。应立足大局、把握大势,正确分析自身的优势、潜力,校准定位,锚定未来。”

合理产业布局推动东北经济一体化

“双循环大背景下,任何地区想要谋发展,靠单打独斗都难以维系。唯有寻求一体化发展,才是理想方式。”迟福林表示,尤其是在疫情的冲击下,区域产业一体化的需求明显加大。全球可能出现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本土化趋势。辽宁所在的东北地区,是比较完整的地域经济综合体,更需要通过整合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在分工协作中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以东北经济一体化为东北振兴注入动力。

但这个过程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迟福林说,尽管东北经济一体化已提出多年,但受制于自身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东北三省产业同构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导致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如何破题?应在产业链整合中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迟福林对全国区域经济研究多年,他深感由于区域市场化程度不高,与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相比,东北三省城市之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错位发展的有效分工。他建议,应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为主体,形成东北城市经济合作新格局。

“资源禀赋不同,地缘优势各异,不同地区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产品,东北一定要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迟福林说,在工业领域,可推进东北制造的跨区优化重组,形成东北三省的纵向分工;在农业领域,可推进农业跨区合作,拉长产业链,推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需要强调的是,这个过程中不是把已经衰败的产业和企业硬扶持起来,而是有效整合资源,主动作为,形成新的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迟福林说。

三点发力将发展潜力变成强大动力

辽宁应抓住东北亚区域合作新机遇,以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为重点,在推进东北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打头阵,当先锋。迟福林表示,眼下,辽宁在制造业、服务贸易、基础设施一体化三方面均有发展潜力,好好开发利用,可将之变成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

“传统制造业方面,辽宁虽有基础,但总体还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正处在转型升级中。”迟福林说,相比之下,日韩两国制造业大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与东北地区制造业互补性较强。辽宁乃至东北,都应抓住中日韩推进自贸与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的重要机遇,实现产业对接。

迟福林判断,日韩的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社会性服务业都比较发达,无论是从东北亚经贸合作趋势看,还是从东北振兴的现实需求看,服务贸易已成为促进东北亚深化区域经贸合作的重点,也成为东北地区加强与日韩经贸合作的重点。

基础设施一体化也是重要机遇。迟福林认为,中日韩三国地理位置相邻,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偏低,可以考虑推进中国东北、日本、韩国、俄罗斯远东地区临海港口群之间的集装箱远洋干线业务、海内支线业务、国际邮轮业务的共同开发运营。还可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东北亚各国之间跨境大桥、跨境铁路和跨境公路建设,提高交通运输网络的互联互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