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记者 温济聪
孔雀表、黄海汽车、康齿灵牙膏……在辽宁丹东,不少老字号、老品牌曾红极一时,不过必须承认的是,这些成就大多停留在记忆中,有些品牌如今“半死不活”甚至销声匿迹。丹东老字号、老品牌为何“沉寂”了,又将如何“重生”?
孔雀表、黄海汽车、康齿灵……辽宁省丹东市的老字号、老品牌曾经辉煌过,但也一度从公众的视野中消失。如今,凭借技术创新、产业链升级、体制机制改革,老字号企业正在破茧重生。
跌宕起伏多沉寂
“孔雀好,孔雀好,孔雀飞来不落脚”。上世纪80年代,孔雀表在大江南北可谓家喻户晓,曾经“一表难求”。
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前身是辽宁手表厂,始建于1957年。1973年生产了“红旗”牌统一机芯手表,此款手表后来更名为“孔雀”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丹东手表产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享有“孔雀飞来不落脚”的美誉,与上海、天津并称为国内三大手表生产基地。1986年,辽宁手表厂手表产量达到385万只,位居全国第二位,当年利税1.2亿元,在册职工1.2万人。
今年65岁的武志荣是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工具厂职工。1978年刚刚下乡回城的他来到表厂工作。“当时厂里工作环境干净,手表生产技术高超,能在这里工作让人羡慕。可是后来,唉……”面对记者,武志荣连发感叹。如其所言:乐也手表,悲也手表。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电子表发展势头迅猛,对全国机械手表行业形成巨大冲击。然而辽表的产品却没能跟上市场变化,丹东手表工业不断衰落,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为重振丹东手表产业,2008年7月,辽宁天赐集团收购辽宁手表厂,成立了辽宁孔雀表业有限公司。然而这条改制之路并不好走。
不只是“老孔雀”,丹东还有不少老字号企业同样几经起落。
今年3月18日,首批6台黄海新能源客车在丹东港装船发往韩国,这是继2020年黄海客车销往韩国34台客车后的又一次成功交付。目前,在韩国首尔、釜山等地都有黄海客车的身影。
曾经的黄海客车一直走在汽车市场的前端。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轻型车工厂总装车间主任高明回忆,改革开放初期,从城市到乡村,从崇山峻岭到大漠戈壁,都曾遍布“黄海”的足迹。几十年来,黄海客车、黄海皮卡、黄海特种车辆等穿梭于旅游景区、机场码头、工地厂区。
然而,面对全球汽车制造变化新格局,曙光汽车在新能源、智慧互联等潮流趋势面前,却失去了嗅觉,放慢了脚步。
“曾经令曙光人引以为傲的技术积累、产品优势以及品牌美誉,正在或即将被其他车企赶超,这是曙光必须正视的问题。”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春庆坦言,一方面受高铁迅速发展影响,近年来整个客车行业都在下滑;另一方面,公司自身股权重组,发展客车的相关战略几经调整,企业发展相对缓慢。(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