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是一座因抗美援朝战争而享誉海内外的“英雄城市”。多年来,我们始终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知难而进、坚韧向前,坚定不移地谋振兴发展、谋民生福祉。进入“十四五”,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丹东坚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为引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向着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建设在东北亚地区有影响的国际化水平的开放型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东北地区要加大工作力度,形成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丹东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拥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4个二类口岸,是东北东部最便捷的出海口,在全省推动开放发展上,我们理应当排头、做先锋。“十四五”时期,围绕进一步发挥沿边区位优势,丹东抢抓国家推进边境贸易创新发展重大机遇,扎实推进互市贸易点建设,加快开展面向东北亚五国的互市贸易;坚持边规划边建设互市贸易创新发展区,并积极争取落地加工政策与综合保税政策叠加,提升投资吸引力,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围绕进一步发挥沿海优势,在顺利完成丹东港重整基础上,全力推进港口专业泊位升级、港铁联运等重点工程,推动建设绿色港口、智慧港口。同时,聚焦综合物流、加工贸易、海洋产业、商贸服务等主攻方向,以浪头港旅游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为牵动,加快推进临港板块开发。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丹东将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目标,全力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靠市场、靠契约、靠效率吸引各方投资者。
顺应发展趋势,加快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创新型城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经过多年发展,丹东形成了仪器仪表、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小浆果、畜禽养殖、水产品等特色农产品在省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也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华为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落户丹东,为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提供了平台支持;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也为产业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提供有力支撑,各类电商企业已发展到500余家,所有县市均建成县域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农村电商平台覆盖面不断扩大。“十四五”时期,丹东将狠抓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深入谋划数字赋能、强链延链项目,进一步推进“百企百亿工业技改”专项行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立足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基础,全力培育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核心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努力实现“无生有、小做大、弱变强”。持续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产品树品牌、拓市场。我们将科技创新作为丹东振兴发展的战略支撑,聚焦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发挥好中科院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作用,推动“产学研联盟”建设和人才队伍“带土移植”,努力为辽宁创新发展作出丹东贡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文明的幸福宜居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丹东坚持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紧扣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大生态治理力度,去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8%,居全省首位;水环境质量列全国第18位,成为东北地区唯一跻身前二十的城市。今年2月,丹东获评国内第三个也是中国北方唯一的全国气候宜居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丹东人民引以自豪的宝贵财富。“十四五”时期,丹东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不动摇,全面落实“碳达峰”任务,并充分利用丹东森林、海洋等资源发展碳汇经济,探索更加多元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建设辽东绿色经济区贡献力量。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用三年时间确保争创成功,切实做到创城促振兴、创建惠民生。在丹东振兴发展进程中,我们将坚决兜牢民生底线,积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解决群众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各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立足新起点,眺望前行路。丹东将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传承弘扬“英雄城市”光荣传统,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加快推进丹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