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山一“画”胜千言

辽宁日报 2021年06月30日

画下黄鹤楼的,是辽宁医疗队员王薇,她说:“画黄鹤楼的时候,我就在想,等疫情过去,要去游览一下,春暖花开的武汉一定美得让人流连忘返。”看着墙上的大连美景,不少患者都说:“病好了,一定得去大连,看看你们画的这些地方。”

武汉的春光日渐明媚,墙壁上不知何时出现了一张张春意盎然的小画。2020年3月15日,又有170名辽宁医疗队员加入雷神山医院,至此,辽宁奋战在雷神山的医疗队员总数达1183人,共计管理18个病区。

雷神山医院病区内,昔日忙碌的“战场”安静下来。留在病区走廊上的手绘涂鸦生动依旧,作为刻骨铭心抗疫时光的珍贵见证,它们将被送至博物馆收藏。阳光如常普照的每一天里,我们都应当记住,曾有人在此,为我们奋斗。

雷神山医院墙上的壁画,开始出现新的主题——丹东鸭绿江断桥,锦州古塔,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武汉的长江大桥、黄鹤楼、户部巷……

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墙壁上留下“战胜疫情,来我们这里吃烧烤”的邀请。湖北省肿瘤医院,随即在旁边认领“家人”,欣然应邀。

2020年4月15日,雷神山医院休舱。辽宁支援雷神山医疗队的1183名队员,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以“建制最大、投身最早、建设最快、收治最多、死亡最少”的成绩,在雷神山医院的抗疫斗争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截至2020年3月28日,辽宁医疗队负责的9个病区相继“清零”。雾尽风暖,樱花将灿,胜利就在眼前!

画面一天比一天更丰富,来散心看画的人络绎不绝。医护人员干脆画了一张“付款二维码”,并留言“拍照后请自觉扫码”,不少人信以为真,掏出手机“埋单”。辽宁医疗队用东北人特有的幽默,与患者在朝夕相处中结下深厚的情谊。

大白战病毒、热干面和东北小吃们的故事,钟南山卡通形象…… 涂鸦暖心应景,黑白的线条,镀上坚定的信念,筑起最温柔的护佑。

后来,画布逐渐延伸到A2病区医护人员上下班通道墙壁上,从一条走廊到许多个病区,从医护人员到患者,画画的人越来越多。

输液、采血、采集核酸检测标本、口腔护理、病情观察,翻身、喂水喂饭、处理大小便……医护人员的照顾精心细致。为了缓解病区沉闷的气氛,帮助患者调节情绪,他们还在防护服上画了不少可爱的卡通形象,患者亲切地把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称为“大白”。

精心救治之下,2020年2月18日,收治病患不到一周,辽宁医疗队负责救治的雷神山医院首批2名符合出院标准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出院。

口罩遮蔽了容颜,但挡不住温暖。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奔跑、沟通、抢救——是雷神山医院中战斗的常态,也是辽宁医疗队队员的真实写照。

踏进雷神山医院,辽宁医疗队里无论是领队、主任还是普通队员,既当搬运工、安装工,又当清洁工、保洁员,昼夜奋战,将空荡荡的 A13 病区建成达标,并率先实现接诊。这时,距离他们到达武汉,刚刚过去 72 小时。

守一座城,护一国人。以大连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为主,全省14个市医疗机构全部参与的辽宁医疗队,1013人,4小时完成集结。命令发出后不到24小时,这支千人医疗队全员抵达武汉完成部署。

2020年2月8日14时,辽宁接到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任务,组建1000人的医疗队,赶赴武汉雷神山医院。

来自辽宁的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岗位。

雷神山医院内的涂鸦墙。

2020年2月14日,雷神山医院A8病区负压病房准备接诊。

2020年2月18日,辽宁医疗队做接诊准备。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疗音视频实时互联系统”在雷神山医院投入使用。

2020年2月16日,雷神山医院C11病区铁岭市西丰县第一医院护士韩爽剪掉留了8年的长发。

2020年2月18日,一名患者出院。

2020年2月14日,辽宁医疗队准备接诊患者。

武汉雷神山医院。

本报记者 白 昊

提示TISHI

2020年,对所有中国人来说都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从武汉蔓延席卷全国,速度快、范围广、防控难度大。我们历经艰难,却从没有一刻放弃希望。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我们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了抗疫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

武汉雷神山医院,作为战“疫”攻坚的标志性阵地,人所共知。这家专门收治重症患者的医院,规划 1500 张床位,共有 32 个病区。辽宁医疗队作为到达雷神山医院最早、规模最大的医疗队,先后接收18个病区,承担了雷神山医院半数以上的诊疗量。

从2020年2月12日接诊首例病患,到4月15日休舱,医护人员在雷神山医院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紧张工作之余,辽宁医疗队队员们在医院走廊的墙壁上,创作了一组组手绘,这些画作一度成为严酷环境中的一抹暖意,走红网络,鼓舞了全国人民。

时隔一年,在建党百年之际,报道组精选一组画作,透过这些或细腻或豪迈的笔触,回顾那些越是艰苦,越要向前的身影,和14亿中国人民抗击疫情的力量、决心与信念。

摄影 本报记者 杨靖岫 制图 王歆瑶

再浓郁的黑暗,经不起万千微光来点亮。浊浪滔天,无畏的人不弃,乌云压城,追光的人齐聚,才有了生命的方舟。回望百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一次次化解危机困境,一次次创造奇迹,力量正来自于广大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