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外的室外展区。
“洪生新村”,含义是指在洪水中获得新生的村民所居住的村庄。
面对汹涌的洪水,广大抗洪军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困难、顽强拼搏。
本报记者 卢立业 文并摄
提示TISHI
1998年汛期,气候异常,暴雨频发。长江出现全流域性大水;东北嫩江、松花江暴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行动,特别是受灾省份的广大干部群众同前来支援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一起,团结奋战,力挽狂澜,同洪水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
军民协力
决战大昂堤、齐富大堤保卫战、万家围子突击战……翻开齐齐哈尔当年的抗洪史,这些惊心动魄的抢险战斗,都在抗洪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化险为夷。
为了守护齐齐哈尔主城区及沿江重要城镇和重要水利设施的安全,泰来人付出巨大代价:全县16个乡镇全部受灾,其中重灾乡镇有8个,冲毁民房10310户27466间,受灾人口12.89万人……
在与洪水抗争的60多个日日夜夜,所有参战军民以舍生忘死的精神,用自己身上的泥水、血水和汗水,绘就了一幅万众一心战洪水的生动画卷。王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1998年8月16日,嫩江齐齐哈尔段水位仍在超历史最高水位上,第四次洪峰通过泰来县,沙基沙坝出现大面积脱坡、渗水和管涌,如果决口会回灌齐齐哈尔市。危急时刻,一支仅有280人的抗洪部队,在洪水中奋战5个多小时,用4万余袋沙袋叠筑了40余延长米的围堰,完成了重要险段的加固任务。
“类似的故事还有许多,所有参与抗洪的军民,都是超负荷工作,很多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王彬说,“洪峰要来的时候,解放军战士总是冲在最危险的地方。”
据记载,1998年8月11日23时,齐齐哈尔江段水位达到149.29米,接近百年一遇;8月13日6时,水位达到149.30米,高出历史水位0.69米,流量达到近1.5万立方米/秒,超历史5000立方米/秒,为300年一遇;泰来江桥水位达到142.37米,高出历史水位1.61米,流量达到近1.75万立方米/秒,超历史6900立方米/秒,为500年一遇。
面对汹涌的洪水,广大抗洪军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在泰来九八抗洪纪念馆的展板上,有这样一段总结:“这次特大洪水,为害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人被累乏,堤被泡软,抗洪抢险物资一次又一次被用完,没有坚强的意志和耐力,没有敢于胜利的信心和把握,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就很难面对四次洪峰,夺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有序转移
嫩江,全长1370公里,属于松花江的一条重要支流。这条润泽了松嫩平原的江水,两岸有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有著名的“工业基地”齐齐哈尔,有“石油之城”大庆……
然而,历史上的嫩江并不总是那么“温顺”,曾多次发生特大洪水。1998年夏天的那次洪灾,至今仍令泰来人难以忘却。“我记得从6月份开始,这大雨啊,就一直下个不停,眼看着江水往上涨,村干部通知大家抓紧时间转移,我和家人就跑到亲戚家住了挺长时间。”当地村民张俊财对23年前的往事记忆犹新。
泰来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黑吉蒙三省区交界处,素有“鸡鸣三省”之称。“泰来地处嫩江的下游,流经我县的嫩江约144公里,水域宽广,水量丰沛。”泰来九八抗洪纪念馆馆长王彬介绍说。
1998年夏天,嫩江流域连降大到暴雨,泰来境内的嫩江堤岸更是“险象环生”。王彬告诉记者:“从6月初到8月中旬,嫩江持续高水位50多天。长时间的洪水浸泡、冲刷,致使堤坝险工弱段增加,堤前脱坡、堤后渗水、管涌、堤顶靠子堤维护。”
这期间,四次洪峰裹挟着万顷浪涛,冲撞着早已“危机重重”的堤防。“当时最高水位曾达到142.37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1.61米。”王彬说。
面对来势汹涌的特大洪水,泰来县20万名群众在党和政府的精心安排下,有序转移到临时安置点、安全地带及亲戚家。
“那时候通信落后,但通知群众转移的速度非常快。”王彬说,“镇政府在接到县政府通知后,第一时间往各村下达通知,村干部冒雨挨家挨户通知转移。有的村干部,甚至顾不上自己家搬东西,全力以赴帮助村民转移。”
经历过“大转移”的张俊财告诉记者:“村干部反复跟大伙说,可能随时要转移,大家赶紧做好准备。因为有了提前准备,到了通知转移时,村里秩序井然,有全家去临时安置点的,还有自己投奔亲戚的。”
最终,泰来县成功实现20万名群众安全转移无一伤亡的奇迹。
2012年,泰来县选择在风光旖旎的嫩江之滨、大兴镇的洪生新村,利用原有遗址的基础,修建了一座抗洪纪念馆,以此来铭记那段惊心动魄的抗洪史诗。
村庄重生
泰来九八抗洪纪念馆所在地为大兴镇洪生新村。“洪水过后,这里曾是一处灾民临时安置点,被命名为‘洪生新村’。”王彬说,取名“洪生新村”,含义是指在洪水中获得新生的村民所居住的村庄。
纪念馆的室外展览区,至今保留着当年灾民临时安置点的模样:灾民住的地窨子,以及木板棚结构的村办公室等设施。
从纪念馆楼顶观光台望去,不远处便是嫩江。“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嫩江岸边的一处大岗,当地人管这儿叫大泡子岗。”王彬说,“当年闹洪水时,附近村民转移到大岗上,随后县委、县政府建立了灾民临时安置点,这里最多时曾有上千名灾民居住。”
灾民住过的地窨子为半地下砖房。由于地窨子很矮,进门时得小心低头,屋里面有一铺大炕,棚顶有个灯泡,炕头还有一口大锅。王彬说:“在地窨子里住很艰苦,但当时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兴教育、建民房、保春种、防病疫、筑江堤、修道路……“一年受灾,一年恢复”,泰来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废墟上重建家园。
创业村毗邻洪生新村,当年同样受灾严重。“战胜洪水后,我们把‘坚韧不拔、敢于胜利’这八个字背后的精神作为重建家园的不竭动力。”创业村党支部书记李殿军说,重建家园不仅是重盖房子,还要找到致富的道路,“从1999年开始,全村把水稻作为支柱产业,现在年收入人均达到3万元。”创业村是泰来县受灾村庄重建家园的一个缩影,如今的泰来人都有一股不服输的精气神儿,抗洪精神已融入他们的血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