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多少就给多少”

辽宁日报 2021年06月30日

陈晨

祝锐

苏增昌

鸭绿江断桥。

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前,国旗高高飘扬。

本报记者 卢立业 文并摄

提示TISHI

1950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的指示》。同日,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简称抗美援朝总会)在北京成立,负责领导全国人民的抗美援朝运动。送亲人上战场、送粮食到前线,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下,全国掀起参军、参战、支前的热潮。

“我是其中一员”

讲述人:苏增昌(抗美援朝历史研究者)

苏增昌每天上午都会到鸭绿江断桥散步。到丹东旅游的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断桥是游客的“打卡胜地”。苏增昌不无感慨地说:“当年,这江边就是后方的最前沿了,每天都有大批志愿军战士与各种军需物资,从这里奔赴朝鲜战场。”

苏增昌今年78岁,是抗美援朝的亲历者。虽已近耄耋之年,但他仍笔耕不辍,“上午散步,下午回家伏案写书,有时候会到中小学或企事业单位讲讲抗美援朝的故事。”苏增昌说,一提到抗美援朝,丹东人都能讲上好多真实的故事。

苏增昌告诉记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丹东市组织全市人民,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做到“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多少就给多少”。可以说, 这里的人民为支援抗美援朝,竭尽全力、尽其所能。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那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美军飞机经常侵入轰炸扫射,学校老师带领同学们到锦江山的树林里上课学习。”苏增昌回忆说,自从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后,丹东人民为了抗美援朝,克服了重重困难,积极地抢修机场、江桥等,还踊跃地捐献飞机大炮,为抗美援朝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丹东是保家卫国的最前线,也是志愿军的主要后方基地。据苏增昌介绍,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过江入朝参战。10月20日,中共安东市委做出关于“目前安东市的几项工作”的决议,确定“目前安东市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及一切力量积极做好支前和防空工作”。

1953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鸭绿江边的英雄城市——安东》,文中说:三年来,安东市人民热烈地支援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全市先后向朝鲜前线输送了数万民工和上千的青年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站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最前线的安东市人民,博得志愿军的热烈赞扬。送给安东市人民团体和模范人物数百面锦旗“向英雄的国防城市的人民致敬”! 从此,“英雄城市”的美誉传遍了祖国各地。

“讲家乡故事时最自豪”

讲述人:祝 锐(抗美援朝纪念馆讲解员)

抗美援朝纪念馆90后讲解员祝锐特别忙。

“每天至少要为四五批观众讲解,确实挺累的。”祝锐说,虽然很累、很辛苦,但每次带领观众步入“英雄城市 英雄人民”展厅时,她首先会清清嗓子,然后以特别自豪的口吻讲述当年丹东人民是如何全力支援抗美援朝的。

“在防空疏散、工厂搬迁、宣传教育、支援前线、参军参战、救护志愿军伤病员、拥军优属等方面均作出了特殊贡献,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以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丹东历史光辉的一面。”祝锐骄傲地说。

祝锐说,每次讲完“英雄城市 英雄人民”的故事后,外地参观者都会慨叹:丹东人民太了不起了!

确实,前线浴血杀敌的将士是英雄,后方全力以赴提供物资的老百姓也同样是英雄。在“英雄城市 英雄人民”展厅里,祝锐每次讲到“爱国老人”宋传义的故事时,不少参观者都流下了热泪……

“宋传义是一名普通农民,他曾将政府奖励他的受伤战马悉心养好卖了之后将钱捐献给祖国,他和老伴儿为了省下喂猪的饲料钱就上山挖野菜喂猪,就这样他先后为祖国捐献了70多万元(旧币),在他的带动下临江街200多户农民共捐款3000多万元(旧币)。”祝锐介绍说。

类似宋传义这样的英模人物,在丹东还有很多很多。祝锐说,抗美援朝时期,丹东人民经受住了硝烟和战火的考验,涌现出一大批英模人物,这其中,有关“电话班长”王静彬的故事,同样感动了无数参观者。在抗美援朝期间,安东铁路分局电务段电话所的23名女话务员,面对敌人一次又一次的空袭,她们不惧危险,坚守机台,保证了通信畅通。班长王静彬有句名言,“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刻到了,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坚守岗位,坚持工作,保证电话畅通”。

“每一天都在宣传丹东”

讲述人:陈 晨(抗美援朝精神研究会工作人员)

“小时候,我就听老人们讲述抗美援朝战争和志愿军的英雄故事。现在,我每一天都在向不同的人群讲述抗美援朝战争的历程、志愿军英雄的事迹以及祖国人民为抗美援朝战争作出的贡献……”

陈晨,抗美援朝精神研究会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丹东的一名青年志愿者。“因工作的关系,我这些年接触到很多志愿军老战士和后方的战勤人员,每次聆听他们亲身的讲述,都是对我的一次心灵洗礼。”陈晨说,当年,丹东全市28万人民订立爱国公约,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多少就给多少……以各种不同形式表达着相同的心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1年6月1日,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发出“执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优待军烈属”的号召。安东市抗美援朝分会发动群众积极响应,到年末全市(含三个农村区)约有28万人订立了爱国公约。

“订立爱国公约后,全市各界继续努力开展增产捐献运动,为增产捐献‘安东号’‘鸭绿江号’‘镇江山号’三架战斗机而奋斗。最终,捐献198亿元(旧币),可买战斗机13架。可见,丹东人民为了支援前线作战,真是拼了!”陈晨介绍说。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早已融入丹东人的血脉,成为丹东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丹东,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都已是耄耋老人,他们一直在尽自己的努力宣传抗美援朝历史。“这些志愿军老战士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深觉身上的责任重大。”陈晨表示。

有人说,来到鸭绿江边,站在断桥旁,仿佛仍能听到当年战斗的号角、炮火的轰鸣。正因如此,陈晨经常与志愿军老战士一同来这里,重点向外地游客讲述那段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