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同向

辽宁日报 2021年06月30日

本报特别报道组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大革命失败后,30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我们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

回首百年峥嵘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共产党正因为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之中,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才能够经受一次又一次历史考验,闯过一个又一个历史关口,开创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

本期特刊的主题便以“力量”为名。我们从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中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节点,重访几处与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相关的历史现场,由之见证党如何团结带领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建立伟大功业,铸就伟大精神。

上海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存有丰富的史料和遗址。我们将专家学者邀请到工运文化遗址,一边查阅文献一边浏览文物,从一个个名字说起,一起翻开那段冲破“昏雾黑霾”的轰烈历史。

北京丰台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里,我们的采访从一座雕塑开始。雕塑人物的名字叫邓玉芬,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抗日战争期间,她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救治八路军战士,丈夫和五个儿子相继战死沙场。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时常被提起,那是一根小竹竿,上面刻满密密麻麻的小字。竹竿的主人唐和恩,推着小推车支前,走了数千公里,为淮海战役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陈永明说“千军万马上淮河”一点不夸张。1950年冬天到1951年,近300万人投入治淮一线,168公里长的苏北灌溉总渠,8000多万立方米的工程任务,仅用80多天就完成了,谁不赞叹中国速度和人民力量。

鸭绿江断桥上,来自海内外的参观者络绎不绝。70多年前丹东人民喊出的口号——“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多少就给多少”——已经凝结成一种精神,融入这座英雄城市的基因。

凤阳小岗村里,我们找到了“18位农民”中的关友江和严宏昌。说起当年的“敢为人先”,俩人笑得憨厚,说得实在:“当时我们想的就是种好粮食、填饱肚子,没想到能获得党中央的大力支持”。

齐齐哈尔市泰来县有一座抗洪纪念馆,那里陈列着1998年抗洪军民与惊涛骇浪搏斗,安全转移20万名群众的战果;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红旗飘扬在漩口中学遗址前,从那场大地震中幸存的映秀人说得最多的就是“谢谢”两个字;雷神山医院里,辽宁援鄂医疗队在临时病区创作的上百幅涂鸦,是中国人战“疫”记录的独有珍藏,我们将它们从武汉“带”回沈阳;目的地还有雄安新区,在那里聚集着成千上万的建设者,他们怀抱功成不必在我的高远之志,从零开始缔造世界级城市群的中国样本。

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世界在问: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我们的答案是:因为党和人民团结一心,就能形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