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块板 拿去架浮桥

辽宁日报 2021年06月29日

扫码参观 “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

本报记者 张 昕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

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中央红军8.6万人跨过于都河,踏上长征之路。短短4天,如此庞大的队伍,能够快速集结并顺利渡河,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群工部主任肖婷婷说,奇迹的根源是红军与于都人民生死相依的深厚感情。

关于红军在于都渡河的故事,肖婷婷讲了不知多少遍,但每次讲起依然心潮澎湃。“34万于都人为红军守住了天大的秘密。”肖婷婷说,为了让红军顺利渡河,必须在于都河上架设多座浮桥。于是,于都老百姓用很短的时间汇聚起800余条大小船只和成千上万的木料、门板。为了躲避敌机轰炸,老百姓每天傍晚开始架浮桥,红军通宵渡河,次日天亮前把浮桥拆掉,晚上再搭,如此反复拆搭累计15次,保障了中央红军全部顺利过河。肖婷婷说,老一代于都人都记得,不少老房子只有一半门板,甚至没有门板,那都是当年于都人民支援红军渡河的见证。如今,在于都县建国路还保存着一处民居——刘次垣民居,还能看到门板缺失的痕迹。经常有参观者慕名而来,实地感受“最后一块板,拿去架浮桥”的历史场景。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建馆后,研究者挖掘了很多关于于都人民倾其所有支援红军的感人故事。例如,有户姓曾的老人,将家里所有的门板拆掉扛去架桥,又将自己睡的床板贡献了出来,甚至把给自己准备的棺木也拆了,送到了架桥工地。于都人民为何如此义无反顾地支援红军?肖婷婷说,答案很简单:于都老百姓爱戴中国共产党。

红军在于都期间,党的领导干部非常关心群众疾苦,经常深入乡村作调查研究,帮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谁家的青壮年当了红军,家里的地没人种,党员干部代为耕种。红军渡过于都河后,归还所借物品的工作也一点儿不含糊。这样的队伍,老百姓怎么可能不信任呢?